慢性咳嗽,呼吸科门诊的“老熟人”,更是基层及社区门诊的“常见客”。 您是否也曾面对患者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干咳、咳痰束手无策? 抗菌药物、镇咳药轮番上阵,却收效甚微,患者痛苦,您也倍感压力。 别慌! 慢性咳嗽的诊断并非“雾里看花”,只需掌握“抽丝剥茧”的诊断思路,基层医生也能精准突围!
一、 慢性咳嗽:流行病学数据背后的诊疗痛点
指南开篇点明,慢性咳嗽在呼吸专科门诊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社区人群中患病率也高达10%。 这个数据背后,折射出慢性咳嗽诊疗的几大痛点:
病因复杂,诊断不易: 慢性咳嗽病因繁多,呼吸系统疾病、上气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甚至某些药物都可能“兴风作浪”。 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检查条件,病因诊断更是难上加难。
经验性治疗的局限性: 很多基层医生习惯性地给予抗感染或镇咳治疗,但指南明确指出,绝大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镇咳治疗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长期无效的经验性治疗,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药物不良反应。
患者负担重: 长期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多种并发症。 反复检查、长期用药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 “抽丝剥茧”:慢性咳嗽的基层诊断思路
面对慢性咳嗽的“迷雾”,基层医生如何才能抽丝剥茧,找到病因的“真相”? 指南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诊断路径,核心在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病史询问: 细节之中藏玄机
病史询问是诊断的基石,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丰富的诊断线索。 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从患者的描述中捕捉关键信息:
咳嗽的时长、时相: 区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明确病程是诊断的第一步。 夜间咳嗽为主,要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晨起咳嗽咳痰,可能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关。
咳嗽的性质、音色: 干咳多见于CVA、变应性咳嗽; 湿咳则需考虑感染、支气管扩张等。 犬吠样咳嗽,需警惕感染性疾病。
诱发/加重因素、体位影响: 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后咳嗽加重,可能提示气道高反应性; 卧位咳嗽加重,需考虑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或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伴随症状: 鼻塞、流涕、咽部异物感,提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反酸、烧心,需考虑GERC; 喘息、胸闷,需考虑哮喘。
用药史、吸烟史、职业/环境暴露史: ACEI类药物可能引起咳嗽; 吸烟史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相关; 职业粉尘、化学物接触史,需警惕职业性咳嗽。
2. 体格检查: 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体格检查同样重要,不仅要关注肺部,更要关注上气道:
全身情况: 肥胖体型者,需警惕OSA和GERC; 消瘦、发热,需考虑结核、肿瘤等。
耳鼻咽喉检查: 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提示鼻炎;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黏液附着,提示咽炎。 这些都可能是UACS的线索。
肺部听诊: 注意呼吸音、干湿啰音、哮鸣音。 但需注意,部分慢性咳嗽患者肺部听诊可能无明显异常。
3. 辅助检查: 有选择,更精准
指南强调,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是慢性咳嗽诊治的首选检测项目。 基层医院可能无法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但肺通气功能检查相对普及,应尽可能开展。
肺通气功能检查: 评估气道阻塞程度,有助于哮喘、COPD的诊断。
支气管激发试验: 明确气道高反应性,是CVA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基层医院可考虑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
FeNO检测: 无创、便捷,可作为气道炎症的初筛手段。 夜咳为主、FeNO增高,CVA可能性大,且提示激素治疗反应良好。 部分基层医院已具备FeNO检测条件,可积极开展。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痰嗜酸粒细胞增高,提示EB或CVA。 基层医院可行痰涂片检查,初步判断痰细胞情况。
影像学检查: 胸片或胸部CT,排除肺炎、肺结核、肺癌等器质性病变。 对于慢性咳嗽,尤其是伴有其他报警症状者,影像学检查不可或缺。
4. 经验性治疗: 诊断性治疗,有的放矢
在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检查条件,经验性治疗 often 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但经验性治疗并非盲目用药,而是基于临床线索的诊断性治疗。
激素敏感性咳嗽: 对于高度怀疑CVA、EB、变应性咳嗽的患者,可经验性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 如治疗有效,可支持诊断。
UACS/PNDS: 鼻塞、流涕、咽后滴流感明显者,可经验性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或鼻用激素。
GERC: 反酸、烧心、卧位咳嗽加重者,可经验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经验性治疗的“度”:
疗程要限制: UACS、CVA、EB、变应性咳嗽经验性治疗1-2周,GERC 2-4周。 无效需及时复诊或转诊。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无脓痰、感染证据,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一次针对一个病因: 不推荐同时覆盖多个病因,避免过度用药和诊断混淆。
三、 基层医生如何“精准突围”?
慢性咳嗽的基层诊疗,关键在于“精准”二字。 如何实现精准?
提升诊断意识: 重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从细节中寻找线索。
合理应用辅助检查: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开展肺通气功能、FeNO等检查。 必要时转诊上级医院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
规范经验性治疗: 基于临床线索,有的放矢地进行经验性治疗,并密切观察疗效。 避免盲目用药、长期无效治疗。
掌握转诊指征: 对于经验性治疗无效、病情复杂或出现报警症状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慢性咳嗽的诊断并非“高不可攀”,基层医生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诊断思路,结合规范的经验性治疗和合理的转诊策略,同样可以有效应对慢性咳嗽的挑战,为患者解除病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解开慢性咳嗽的“谜团”,为患者带来“久咳终止”的希望!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3:网络预发表.DOI:10.3760/cma.j.cn114798-20240326-0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