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作为门诊最常见的症状,长期以来都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们面临的“老大难”问题。病因复杂、检查手段受限、患者用药不规范……种种因素交织,使得基层咳嗽诊疗常常陷入“反复检查、长期用药、效果不佳”的困境。 患者苦不堪言,医生也倍感压力。
好消息是,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咳嗽的诊疗,中华医学会重磅发布了《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新指南”)。 这部指南充分考虑了基层医疗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堪称是为基层医生量身定制的咳嗽诊疗“实战宝典”。
那么,新指南究竟有哪些亮点? 又将如何助力基层医生走出咳嗽诊疗的困境呢? 本文将聚焦“基层实用性”这一核心角度,带您快速解读新指南的精髓,让您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也能轻松掌握咳嗽诊疗的新策略!
一、立足基层,更接地气:新指南的“基层特色”
与以往的指南相比,新指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基层导向”。 它不再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而是真正从基层医生的角度出发,解决了基层咳嗽诊疗中的诸多痛点:强调经验性治疗,解决基层“诊断难”: 基层医疗机构往往缺乏高端的检查设备,病因诊断面临挑战。 新指南充分考虑了这一现实,弱化了病因诊断的“一步到位”, 而是大力强调“经验性治疗”的价值。 指南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咳嗽特点、伴随症状等)和常见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经验性治疗。 这种策略简化了诊断流程,降低了对检查的依赖,让基层医生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快速启动治疗,缓解患者症状。
聚焦药物合理应用,避免基层“用药乱”: 抗菌药物滥用、镇咳药长期使用是基层咳嗽诊疗的常见误区。 新指南明确指出“绝大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应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并对各类咳嗽的药物选择和疗程进行了细致的推荐。 指南特别强调了限制经验性治疗疗程的重要性, 避免长期盲目用药, 提升用药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强化转诊意识,守住基层“安全线”: 基层医生是健康的“守门人”, 识别危急重症、及时转诊至关重要。 新指南详细列举了咳嗽患者的“危急重症报警症状”和“普通转诊指征”, 帮助基层医生快速识别需要紧急或常规转诊的患者, 避免延误病情, 守住医疗安全的底线。
二、 “经验性治疗”:基层咳嗽诊疗的“破局之道”
新指南中, “经验性治疗”无疑是最值得基层医生关注的亮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策略,更是基层咳嗽诊疗的“破局之道”。
1. 经验性治疗的“底层逻辑”: 新指南并非鼓励盲目试药, 而是强调在明确临床线索的基础上, 针对最可能的病因进行治疗。 这是一种基于临床判断的、 **“诊断性治疗”**的思路。 通过观察治疗反应, 医生可以反向推断病因, 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两大经验性治疗策略: 指南提供了两种实用的经验性治疗策略:
临床线索导向策略: 适用于有明显临床线索的患者。 例如, 夜间咳嗽为主, 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伴鼻塞、流涕, 考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医生根据线索, 优先治疗最可能的病因, 并根据疗效逐步排查。
常见病因导向策略: 适用于无明显临床线索的患者。 医生根据本地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分布频率, 从最常见的病因开始, 逐一进行经验性治疗。 例如, 在我国, 激素敏感性咳嗽(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咳嗽)较为常见, 可以优先尝试糖皮质激素治疗。
3. 经验性治疗的“注意事项”: 经验性治疗虽然实用, 但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限制疗程: 经验性治疗应设定合理的疗程, 如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激素敏感性咳嗽一般为1~2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为2~4周。 疗效不佳及时复诊或转诊。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对于无脓痰、无细菌感染证据的咳嗽, 避免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关注潜在的严重疾病: 经验性治疗的同时, 不能忽视肺癌、结核等严重疾病的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长期吸烟、痰中带血等), 要保持警惕, 及时完善检查。
三、 基层医生“实战”指南: 新指南的应用要点
为了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应用新指南,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实战”要点:
熟读核心要点: 新指南内容丰富, 基层医生可以重点学习“概述核心要点”、“诊断方法与原则”、“经验性治疗”、“转诊建议”等章节, 快速掌握指南的精髓。
巧用诊断流程图: 指南中提供了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的诊治流程图, 简洁直观, 方便实用。 基层医生可以将流程图打印出来, 贴在诊室醒目位置, 作为日常诊疗的参考。
掌握经验性治疗“套路”: 基层医生要熟练掌握临床线索导向和常见病因导向两种经验性治疗策略,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可以从激素敏感性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常见病因入手, 逐步积累经验。
用好对症药物: 镇咳药、祛痰药是基层常用的对症药物。 新指南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介绍, 基层医生要合理选择、规范使用, 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
牢记转诊指征: 基层医生要牢记新指南中列出的“危急重症报警症状”和“普通转诊指征”, 对于疑难、重症咳嗽患者, 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保障患者安全。
《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的发布, 无疑为基层咳嗽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它立足基层实际, 强调经验性治疗, 聚焦合理用药, 强化转诊意识, 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实用、更接地气的诊疗指导。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中国咳嗽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3:网络预发表.DOI:10.3760/cma.j.cn114798-20240326-0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