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一氧化氮 (iNO) 作为肺血管扩张剂,已成为多种心肺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临床实践中,iNO 设备的品牌繁多、性能各异,连接方式和操作设置也存在显著差异,这无疑给 iNO 疗法的规范化应用带来了挑战。最新发布的《iNO 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以下简称“共识”) 对 iNO 设备的选择、连接和操作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 преодолеть 设备应用障碍,最大化 iNO 疗效,并保障患者安全。本文将聚焦共识中关于 iNO 设备应用的关键要点,进行深入解读。
设备之“惑”:多样性与复杂性并存
共识指出,目前市面上 iNO 设备种类繁多,从 NO 来源、治疗浓度、监测功能到连接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 iNO 输送系统依赖于加压气瓶,虽然安全性高,但存在笨重昂贵、供应链依赖性强等问题。近年来,新型的电弧 iNO 发生器和电化学 iNO 发生器应运而生,它们体积小巧、易于使用、不依赖 NO 供应链,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新型设备也各有特点,例如电弧 iNO 发生器可能产生多种氮氧化合物副产物,需要配备清除系统。
这种设备的多样性,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共识 :iNO 设备及技术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临床操作者在使用前充分了解,并接受系统培训。” 这一条共识,可谓切中肯綮。 医生不能再对 iNO 设备“一概而论”,而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设备的特性,才能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并进行精准操作。
连接之“道”:规范化操作是关键
设备连接是 iNO 治疗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 iNO 输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共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不同通气模式下 iNO 设备的连接方法 。无论是有创通气、无创通气还是高流量氧疗,共识都强调了 “专家共识 :建议 iNO 设备连接时,将输入端放于吸气肢远离患者处,监测采样端放于吸气肢靠近患者处。采样端需与输入端和呼吸机回路 Y 型端或呼气阀(若有)保持一定距离(>15 cm),以免监测值受到干扰。”
这一建议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输入端远离患者,可以保证 NO 气体充分混合,避免局部浓度过高。 监测采样端靠近患者,则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吸入的 iNO 浓度,指导剂量调整。 而 15cm 的距离要求,则是为了避免输入端和 Y 型端/呼气阀等部件对监测结果的干扰,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共识还针对高流量氧疗场景下的 iNO 连接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 分体式高流量氧疗和一体式高流量氧疗,连接方式略有不同。 此外,共识也指出了在高流量和无创通气模式下,回路内气体流量较高,可能导致 NO 消耗量增加,甚至影响 iNO 浓度的准确性。 这些细节的提示,充分体现了共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医生在复杂临床场景下,进行规范化的设备连接操作。
临床应用之“术”:设备管理与操作流程
除了设备选择和连接,iNO 设备的日常管理和操作流程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共识在“iNO 应用流程和记录”部分,提出了 11 个关键步骤,涵盖了从患者选择、设备检查、管路连接、剂量调整、不良反应监测到治疗撤离、设备维护的全流程。 这 11 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iNO 治疗闭环管理体系,强调了规范化操作的重要性。
此外,共识还在“清洁消毒和维护保养”部分,对 iNO 设备的日常清洁消毒、定期维护保养进行了详细指导。 例如,推荐使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清洁设备表面,定期更换易损件,每年由厂家工程师进行定期检测维护等。 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保障。
提升 iNO 疗效,从“器”开始
iNO 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也高度依赖于设备的正确选择、规范连接和精细化管理。 《iNO 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从设备角度出发,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指导,弥补了以往指南中对设备关注不足的缺憾。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深入学习和掌握共识中关于 iNO 设备应用的各项要点,不仅是提升 iNO 治疗技术水平的必要条件,更是保障患者安全、优化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未来,随着 iNO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持续更新,相信在专家共识的指引下,iNO 疗法将会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惠及更多患者。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职业发展委员会呼吸治疗师工作组.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6): 238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