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iNO)吸入疗法,作为一种肺血管选择性扩张剂,在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治疗中已是“老朋友”,在成人和儿童心肺疾病领域也日益普及。然而,临床实践中,iNO设备品牌繁多、性能各异,连接方式和参数设置也缺乏统一标准,加之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职业暴露风险,都给iNO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来了挑战。
正值此背景下,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等权威机构牵头制定的《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应运而生。这份凝聚国内专家智慧的共识,如同临床 iNO 应用的“导航仪”,旨在为医生们提供一份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疗效。
为何强调“规范化”?—— iNO 应用背后的隐忧
iNO 疗效毋庸置疑,但其应用并非“一蹴而就”。临床医生在应用 iNO 时,常常面临以下困境:
设备“乱花渐欲迷人眼”: 市面上 iNO 设备种类繁多,不同品牌设备在 NO 来源、浓度控制、监测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操作界面和连接方式也各有千秋。这使得临床医生在设备选择、操作和维护上容易感到困惑,甚至可能因操作不当而影响治疗效果。
“剂量玄学”与个体化差异:虽然指南给出了 iNO 剂量范围,但具体到每一位患者,起始剂量如何选择?如何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维持剂量多少合适?这些问题依然考验着临床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剂量不足可能疗效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安全“警报”不容忽视: iNO 治疗并非绝对安全,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反跳性肺动脉高压、NO2 毒性等不良反应都可能发生。此外,设备泄漏还可能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这些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共识》的发布,正是为了直击这些临床痛点,通过统一标准、明确流程、细化操作,为 iNO 疗法的规范化应用保驾护航。
《共识》核心要点解读—— “安全”与“疗效”并重
《共识》内容涵盖 iNO 治疗的方方面面,但从规范化应用与安全的角度来看,以下几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
1. 设备选择与规范连接:
《共识》指出,不同 iNO 设备在技术参数上存在较大差异,强调临床操作者必须充分了解所用设备的性能特点,并接受系统培训。这如同驾驶员上路前必须熟悉车辆性能一样,是安全应用 iNO 的前提。
在设备连接方面,《共识》给出了详细的图文指导,针对有创通气、无创通气、高流量氧疗等不同场景,明确了 NO 输入端和监测采样端的最佳位置,强调 采样端与输入端、呼吸机 Y 型端等保持一定距离(>15cm),以避免监测值受到干扰。这些看似细微的操作规范,却能有效保障 iNO 输送浓度的准确性,避免因设备连接不当导致的治疗偏差。
2. 剂量选择与疗效评估:
《共识》针对新生儿、儿童和成人等不同人群,以及 PPHN、ARDS、CHD 等不同疾病,给出了 iNO 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的推荐,并强调 “选择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最低浓度”。这体现了精准治疗的理念,避免 “一刀切” 式的剂量方案。
在疗效评估方面,《共识》强调 iNO 起效迅速,建议在治疗开始后 30-60 分钟进行疗效评估,并明确了 肺动脉压力和氧合指标 的监测方法和评估标准。对于 iNO 疗效不佳的患者,《共识》也给出了 调整策略,例如增加 iNO 浓度、改善肺泡通气等,并强调 对无反应患者及时停用 iNO。这些细致的指导,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判断疗效,优化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
3. 不良反应防范与处理:
《共识》详细列举了 iNO 治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反跳性肺动脉高压、细胞毒性等,并给出了相应的 监测和处理建议。例如,建议 iNO 治疗前、治疗后 1 小时及之后每天监测高铁血红蛋白水平;强调 iNO 撤离需严格遵循程序化流程,预防反跳性肺动脉高压;建议监测环境 NO 和 NO2 浓度,防止职业暴露 等。这些安全警示和防范措施,提醒临床医生在应用 iNO 的同时,务必绷紧安全这根弦。
4. 职业防护与患者转运:
《共识》专门强调了 iNO 应用中的 职业防护 问题,指出 iNO 设备可能存在气体泄漏风险,导致医务人员 NO 和 NO2 职业暴露。为此,《共识》 建议常规监测环境中的 NO 和 NO2 浓度,并给出了 重大气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流程。这些职业防护建议,体现了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关爱。
对于 iNO 患者的转运,《共识》也给出了详细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强调 维持转运途中 iNO 治疗的持续性和安全性,持续监测 iNO 浓度和环境气体浓度,制定规范化转运流程和紧急预案。这些转运指导,保障了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
5. 设备维护与流程记录:
《共识》强调 iNO 设备的 清洁消毒和维护保养,建议 定期清洁消毒设备表面和管路,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专人管理设备和耗材。这些设备管理建议,有助于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共识》还强调 iNO 临床应用的 流程化管理,建议 制定标准应用流程并定期培训考核,详细记录 iNO 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这些流程和记录要求,有助于规范 iNO 应用,提高治疗质量,并为日后数据分析和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结语: 从“经验”走向“规范”, iNO 治疗未来可期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发布,无疑是 iNO 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是对现有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更是对未来 iNO 规范化应用的有力推动。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这份《共识》不仅仅是一份指导文件,更是一份安全保障和质量承诺。通过深入学习和遵循《共识》的各项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 iNO 治疗技术,更有效地保障患者安全,更精准地提升治疗疗效。
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iNO 治疗必将在急危重症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而 规范化应用,将是 iNO 治疗行稳致远的关键。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职业发展委员会呼吸治疗师工作组.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6): 238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