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设备连接与管理“避坑”指南:精细解读专家共识,提升肺血管扩张治疗安全性
原创
共识
2025-03-25
作者:一一
来源:一氧化氮吸入疗法,治疗
关键词:

吸入一氧化氮(iNO)作为肺血管扩张治疗的重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儿童及成人的多种心肺疾病。其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改善氧合的作用,为肺动脉高压和难治性低氧血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临床实践中,iNO设备品牌繁多、性能各异,连接方式和参数设置复杂,给规范化应用带来了挑战。不合理的设备操作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威胁患者安全,甚至造成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iNO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无疑是临床医生规范应用iNO的及时雨。该共识从设备选择、连接、剂量、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监测到患者转运和撤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指导。本文将聚焦iNO设备连接与管理这一关键环节,以“避坑”为主题,深度解读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安全、有效地应用iNO疗法。

 

一、设备之“惑”:品牌繁杂、差异显著,选型需谨慎

专家共识开篇即点明iNO设备的核心问题——“设备品牌繁杂、设备间性能差异大”。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临床的真实写照。市面上iNO设备种类多样,不同品牌、型号的设备在NO来源、浓度控制、监测功能、报警系统、废气处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NO来源方面,部分设备采用NO钢瓶,需要关注钢瓶的安全性及更换;而另一些设备采用NO发生器,则需要关注发生器的稳定性和维护。在浓度控制方面,不同设备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可能存在差异,影响给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监测功能方面,高端设备可能配备NO、NO2、O2等多参数监测,并具备完善的报警系统,而一些经济型设备则功能相对简单。废气处理方面,部分设备具备主动废气吸收功能,能有效降低环境NO2浓度,保障医务人员安全,而部分设备则需要外接废气处理装置。

 

专家共识明确指出:“iNO设备及技术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临床操作者在使用前充分了解,并接受系统培训。” 这强调了设备选型和培训的重要性。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而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设备的性能特点,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和患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同时,必须接受系统培训,掌握设备的操作流程、参数设置、报警处理和维护保养等知识,才能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iNO。

 

二、连接之“难”:管路复杂、接口多样,规范操作是关键

iNO设备的连接是临床应用的另一大挑战。专家共识指出,iNO设备的连接“取决于iNO设备种类和患者当前使用的呼吸回路类型,连接时需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操作细节和潜在的风险点。

共识重点介绍了不同通气模式下iNO设备的连接方式,包括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和高流量氧疗。并用清晰的图示(图1A, 1B, 1C, 1D)展示了各种连接方法,例如:

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通常将iNO输入端安置于吸气回路干燥端(湿化罐进气口之前),监测采样回路置于靠近患者端(Y型端或呼气阀15cm以上)。这种连接方式可以保证NO气体在吸气相输送,并准确监测患者吸入的NO浓度。

高流量氧疗:连接方式相对复杂,需要根据高流量氧疗设备类型进行调整。共识区分了分体式和一体式高流量氧疗设备,并分别给出了连接建议。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高流量氧疗时气体流量较高,可能影响iNO浓度,需要根据设备说明书进行调整。

专家共识强调了连接操作的关键细节:“建议iNO设备连接时,将输入端放于吸气肢远离患者处,监测采样端放于吸气肢靠近患者处。采样端需与输入端和呼吸机回路Y型端或呼气阀(若有)保持一定距离(>15 cm),以免监测值受到干扰。” 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输入端远离患者可以保证NO气体充分混合,监测采样端靠近患者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吸入的NO浓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避免监测值受到干扰,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临床操作中,以下“坑”需要特别注意:

Ø  连接错误:不熟悉设备说明书,盲目连接,可能导致NO气体泄漏、浓度不准确,甚至设备损坏。务必仔细阅读设备说明书,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连接。

Ø  接口不匹配:不同品牌设备的接口可能存在差异,强行连接可能导致接口松动、气体泄漏。必要时需要使用转接头,并确保连接牢固。

Ø  管路死腔:过长的连接管路会增加死腔,影响通气效率和iNO输送效果。应尽量选择长度合适的管路,并避免管路打折、扭曲。

Ø  湿化影响:湿化过度可能导致冷凝水积聚在管路中,影响气体输送和监测。应合理控制湿化温度和湿度,及时清理管路中的冷凝水。


三、参数之“惑”:剂量选择个体化,监测评估需及时

iNO的剂量选择和疗效评估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环节。专家共识在“iNO剂量选择和疗效评估”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

剂量选择方面,共识强调“iNO 的治疗剂量包括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需根据患者疾病性质及吸入后的临床反应而定”。 并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给出了具体的剂量建议:

早产儿:初始剂量10-20ppm,维持剂量2-10ppm。

足月儿和近足月儿PPHN:初始剂量20ppm。

儿童和成人:根据不同疾病(CHD、围术期、ARDS等)和临床经验,初始剂量可选择5-20ppm,最高可调至80ppm。

专家共识强调了维持剂量的原则:“对于iNO 治疗维持剂量,建议选择能达到治疗目标的最低浓度。” 这体现了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临床医生不能盲目追求高剂量,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疗效反馈,逐步调整剂量,找到最佳的治疗窗。

疗效评估方面,专家共识指出:“iNO 起效迅速,建议在治疗开始后 30~60 min应进行疗效评估,对 iNO疗法无反应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调整后仍然表现为无反应甚至出现负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用iNO。” 这强调了疗效评估的时效性和动态性。iNO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氧合指标等,及时评估疗效,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无反应或负反应的患者,应果断停用iNO,避免无效治疗和潜在的风险。

 

四、安全之“惑”:不良反应需警惕,职业防护要加强

iNO治疗并非绝对安全,其不良反应同样值得关注。专家共识“iNO治疗时不良反应”部分列举了MetHb血症、反跳性PH和反跳性低氧血症、细胞毒性等潜在风险。

 

专家共识强调:“在iNO治疗过程中建议对患者进行安全性监测,如果在治疗量下出现MetHb血症、反跳性PH和反跳性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应立即调整iNO治疗方案或停止iNO治疗。” 这再次强调了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MetHb水平、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是提升iNO治疗水平的关键。临床医生应认真学习和掌握专家共识的内容,加强设备操作培训,规范连接流程,精准调整剂量,密切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重视职业防护,才能真正发挥iNO的治疗优势,为患者带来福音,并保障自身安全。随着iNO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相信未来iNO疗法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文章来源: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6):2386-2400.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206-0028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