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氮吸入疗法(iNO),作为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自问世以来,已在新生儿、儿童乃至成人的多种心肺疾病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在肺动脉高压(PH)和各种原因导致的低氧血症场景下,iNO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指南共识和不断涌现的临床证据,如何才能真正掌握 iNO 治疗的精髓,将其转化为提升患者疗效的利器?本文将聚焦 iNO 临床应用流程与实践,从适应证评估、设备连接、剂量调整、疗效监测,到不良反应管理、撤机策略及日常维护,助力您在临床工作中更加规范、高效地应用 iNO 疗法。
一、 iNO 的作用机制:精准打击肺血管,改善氧合
要用好 iNO 这把“利剑”,首先需理解其作用机制。iNO 的核心生理效应在于舒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其作用机制主要基于环磷酸鸟苷(cGMP)途径:iNO 进入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后,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促使 GTP 生成 cGMP,后者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最终引起血管扩张。
相较于传统静脉血管扩张剂,iNO 的独特优势在于其选择性肺血管扩张特性。吸入的 iNO 在肺循环中迅速被灭活,避免了全身血管扩张和系统性低血压的风险。此外,iNO 不仅能“扩血管”,还能“改善氧合”。在低氧状态下,肺血管会发生收缩,将血流重新分配至通气良好的肺区。研究表明,iNO 可以增加通气良好肺区的血流灌注,优化通气/血流比(V/Q),减少肺内分流,从而有效提升氧合水平。
除了上述核心作用,iNO 还被发现具有下调炎症反应、细胞保护、抗感染、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神经递质释放、组织再生以及支气管扩张等多重生物学效应。这些“隐藏技能”也为 iNO 在更广泛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iNO 临床应用流程:步步为营,精细化管理
iNO 的临床应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流程。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才能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1. 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2. 设备连接与参数设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 剂量选择与疗效评估:有的放矢,精准滴定
4. 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防患未然,安全至上
iNO 治疗并非绝对安全,潜在的不良反应需警惕: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MetHb): 高剂量 iNO (>40 ppm)、易感人群、长时间使用易发生。 监测:治疗前、治疗 1h 后及每日监测 MetHb 水平,>5% 需减量或停药。
反跳性 PH 和低氧血症: 突然停药可诱发。撤药需缓慢梯度进行。
细胞毒性: NO 及代谢产物 NO2 可损伤肺泡和血管组织。 监测:NO2 水平,避免 >2 ppm。
其他: 出血风险(影响血小板功能)、肾功能不全(长期高剂量使用)、基因突变(潜在诱变性,尚无致癌证据)。
专家共识 : iNO 治疗期间必须进行安全性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或停药。
5. 撤离 iNO 流程:稳妥撤退,避免反弹
成功撤离 iNO 是治疗的最终目标。
三、 iNO 应用记录与转运:规范操作,安全无虞
应用记录: 详细记录 iNO 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适应证评估、剂量调整、疗效评估、不良反应、撤药过程等。
患者转运: 确保转运途中 iNO 治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转运团队: 至少 3 名医务人员,包括受过 iNO 培训者。
设备保障: 便携式 iNO 设备、NO 气瓶/发生器、环境气体检测仪。
应急预案: 应对气体泄漏、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
转运流程: 院内、院间转运均需规范操作,持续监测 iNO 浓度和环境气体浓度。
专家共识 : iNO 应用需规范记录,患者转运需制定详细流程和应急预案,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iNO 治疗是一项精细化、个体化的临床技术。本文从临床应用流程与实践的角度,系统梳理了 iNO 治疗的关键环节和操作要点。希望这份实战指南能帮助各位医生朋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iNO 疗法,提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未来能涌现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完善 iNO 治疗的规范,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呼吸职业发展委员会呼吸治疗师工作组.一氧化氮吸入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6):2386-2400.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206-0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