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速看!新版肺功能检查指南,让慢病呼吸管理不再难!
原创
指南
2025-03-08
作者:一一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肺功能 检查

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以慢阻肺、哮喘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强调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在呼吸慢病防治中的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文件,均明确指出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肺功能检查的配备与应用。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新指南”)应运而生。作为2018年版本的升级,新指南不仅更新了最新的肺功能检查进展,更充分考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突出了“实用、可操作、能落地”的特点。对于广大基层医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份及时且重要的工具,它将有力推动基层呼吸慢病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 基层呼吸慢病管理的“痛点”:肺功能检查普及率低

长期以来,肺功能检查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率一直不高,这成为了基层呼吸慢病管理的一大“痛点”。 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要么缺乏肺功能检查设备,要么即使有设备,也面临操作人员技术不足、质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肺功能检查难以真正服务于临床。

1. 缺乏肺功能检查,基层医生在呼吸慢病管理中面临诸多困境:

  • 诊断难明确: 慢阻肺、哮喘等疾病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没有肺功能检查这个“金标准”,难以进行准确诊断,延误治疗时机。

  • 病情评估难客观: 仅仅依靠患者的症状描述和体征,难以客观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影响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 治疗效果难评价: 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效果如何?缺乏客观的肺功能指标,难以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利于优化治疗策略。

  • 患者管理难精细: 慢病管理强调分级管理、个体化管理。没有肺功能数据支撑,难以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二、 新指南的“破局”之道:聚焦基层实用性

新指南的发布,正是为了破解基层肺功能检查普及率低的难题,助力基层呼吸慢病管理实现质的飞跃。新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极强的实用性: 

  • 强调基层应用场景,明确检查目的和适应证: 新指南开篇就明确指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诊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阻肺病),评价患者肺功能损害的程度、类型、治疗效果和病情发展程度。同时,详细列举了基层常见的肺功能检查适应证,如诊断气流受限性疾病、鉴别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原因、评估治疗效果等,让基层医生对肺功能检查的应用场景一目了然。

  • 更新检查技术进展,引入便携式肺功能仪: 新指南在常规肺功能检查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便携式肺功能仪。便携式肺功能仪体积小、操作简便、成本较低,非常适合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新指南详细阐述了便携式肺功能仪的适用范围,如早期筛查、流行病学调查、社区诊断、义诊、出诊等,并强调其在慢阻肺病患者随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为基层医疗机构普及肺功能检查提供了更经济、更便捷的解决方案。

  • 细化操作标准和质控,确保检查质量: 基层医疗机构往往面临肺功能检查技术人员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新指南针对这一情况,详细阐述了肺功能检查的操作标准和质控流程,从检查前的环境定标、容积校准,到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检查的可接受性和可重复性标准,再到支气管舒张试验的操作规范和结果判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 特别是新指南还介绍了人工智能(AI)自动质控在便携式肺功能仪中的应用,借助AI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基层肺功能检查的质控水平,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强调动态监测价值,指导慢病长期管理: 新指南新增了“肺功能动态监测”章节,强调肺功能并非一成不变,动态监测对于慢性气流阻塞性疾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新指南详细阐述了肺功能动态监测在慢阻肺病和哮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在病情变化监测、指导患者管理方面的价值。这体现了新指南对呼吸慢病长期管理的高度重视,也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科学的慢病管理思路。

  • 规范报告解读流程,提升临床应用能力: 肺功能报告解读是连接检查和临床应用的关键环节。新指南详细介绍了肺功能报告的规范要求和解读流程,从曲线形态判断、正常值参考,到通气功能障碍类型和分级,再到报告解读的流程图,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新指南还强调,肺功能报告的解读要密切结合临床,根据检查数据、图形、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论和建议。这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生对肺功能报告的解读能力,真正将肺功能检查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三、 基层医生如何用好新指南,提升呼吸慢病管理能力? 

新指南的发布,为基层呼吸慢病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基层医生应认真学习、深入理解新指南的精神和内容,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切实提升呼吸慢病管理能力。

  • 更新观念,重视肺功能检查的价值: 基层医生要充分认识到肺功能检查在呼吸慢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其视为呼吸慢病诊疗的“常规武器”,而不是“高精尖”的专科检查。要改变以往“重治疗轻诊断”、“重经验轻客观”的思维模式,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 积极引进,配备适宜的肺功能检查设备: 基层医疗机构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配备适宜的肺功能检查设备,特别是便携式肺功能仪,以满足日常诊疗和慢病管理的需求。在设备选购过程中,要注重设备的质量、性能、易用性和维护成本,选择适合基层实际情况的产品。

  • 加强培训,提升肺功能检查技术水平: 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肺功能检查技术培训,包括操作技能、质控流程、报告解读等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授课、组织外出进修学习、开展科室内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肺功能检查技术水平,确保检查质量。

  • 规范操作,严格执行质控标准: 基层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新指南的要求,规范肺功能检查的操作流程,认真执行质控标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定期对肺功能仪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 动态监测,科学管理呼吸慢病患者: 基层医生要充分利用肺功能检查进行呼吸慢病患者的动态监测,定期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根据肺功能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要将肺功能检查数据纳入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实现患者的精细化管理和长期随访。

  • 结合临床,正确解读肺功能报告: 基层医生要学习掌握肺功能报告的解读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综合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临床判断。对于疑难病例或复杂报告,要及时向上级医院专家请教,共同探讨诊疗方案。

四、 新指南助力基层呼吸慢病管理迈上新台阶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的发布,是国家层面加强基层呼吸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基层医生的有力支持。 新指南以其鲜明的基层实用性、科学的操作指导、规范的质控要求和强调动态监测的理念,必将有力推动肺功能检查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和应用,提升基层呼吸慢病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基层医生要以新指南为指导,积极行动起来,用好肺功能检查这一“利器”,让呼吸慢病管理不再“雾里看花”,真正实现早诊早治、规范管理,为提高基层呼吸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5, 24(02):121-137.DOI:10.3760/cma.j.cn114798-20240618-0055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5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