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流感季,儿科门诊再次迎来“战役”时刻。面对患儿高热、咳嗽、甚至发展为重症的揪心场面,作为儿科医生,我们亟需最新的诊疗武器和策略。《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以下简称“新指南”)在万众瞩目下重磅发布。
细读全文,新指南内容全面而细致,涵盖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到诊疗预防的各个方面。然而,笔者认为,新指南最大的亮点和最值得我们儿科医生重点关注的,莫过于对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进一步精细化和强调! 这不仅是对近年来流感研究进展的快速响应,更是对临床实践痛点的精准把脉。
一、 “黄金48小时”再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刻不容缓!
新指南再次强调了早期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儿童流感治疗的核心地位。指南明确指出:“重症或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在发病 48h 内尽早给予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早期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但在出现流感样症状 48h 后抗病毒治疗依然具有临床获益。对于重症或有重症高危因素的临床诊断病例,无需等待病原学结果,尽早给予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黄金48小时”的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但新指南的再次强调,无疑是为我们临床医生敲响了警钟。流感病毒感染早期,病毒复制活跃,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更是**“时间就是生命”**。
那么,如何在门诊工作中高效落实早期抗病毒治疗策略呢?
1. 高危人群快速识别与优先启动治疗: 新指南明确列出了儿童流感高危人群(见表2)。对于这些患儿,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我们应高度警惕,无需等待病原学确诊,即可经验性启动抗病毒治疗。 这体现了指南在面对高危患儿时的积极干预态度。
2. 优化门诊流程,缩短确诊等待时间: 虽然指南强调经验性治疗,但病原学诊断依然重要。 新指南推荐快速核酸检测作为各级医院门急诊流感的诊断方法(推荐意见2)。快速核酸检测可在1小时内出结果,大大缩短了确诊等待时间,为早期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应积极推动快速核酸检测在儿科门诊的应用,优化门诊流程,提高诊断效率。
3. 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 很多家长对流感的认知不足,容易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淆,延误就诊时间。我们需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告知流感的危害,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流感早期识别和及时就医的意识。
二、 抗病毒药物选择: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依然是基石,RNA聚合酶抑制剂带来新选择
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上,新指南依然首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AIs),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和帕拉米韦。 这些药物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 尤其是奥司他韦,口服方便,儿童剂型完善,依然是目前儿童流感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同时,新指南也关注到了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指南指出,“5岁以上儿童还可选用RNA聚合酶抑制剂(推荐意见6)。” 玛巴洛沙韦作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具有起效快、给药次数少(单次口服)的优点,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对于依从性较差的年长儿,可能更具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新指南明确“不推荐联合使用抗 IV 药物治疗儿童流感(推荐意见8)”和“不推荐联合使用抗 IV 药物或增加药物剂量治疗重症患儿(推荐意见9)”。 这与既往一些临床实践有所不同。 指南的这一推荐,是基于现有证据,认为单药治疗已能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治疗需求,联合用药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反而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呢?
1. NAIs依然是首选: 对于大多数儿童流感患者,尤其是<5岁儿童,NAIs(奥司他韦)依然是首选药物。
2. 5岁以上儿童可考虑玛巴洛沙韦: 对于≥5岁儿童,尤其是年长儿,玛巴洛沙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选择。 其单次口服的优势,可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3. 重症流感仍首选NAIs: 对于重症流感患儿,新指南依然推荐首选NAIs。 不推荐联合用药或增加剂量。
4. 关注药物耐药: 虽然目前流感病毒对NAIs的耐药性总体不高,但仍需关注药物耐药问题。 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进行耐药性检测。
三、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警惕细菌合并感染,避免预防性使用
流感病毒感染可破坏呼吸道屏障,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新指南强调要警惕流感合并细菌感染,尤其是重症流感患儿。 “重症流感患儿(如广泛性肺炎、呼吸衰竭、低血压等)明确存在合并细菌感染征象时推荐早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并积极寻找细菌感染依据(推荐意见13)。”
然而,新指南同时强调“不推荐流感患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推荐意见12)。” 这再次强调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呢?
1. 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单纯流感病毒感染,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警惕细菌合并感染: 对于重症流感患儿,或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出现恶化的患儿,要警惕细菌合并感染的可能。
3. 早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高度怀疑细菌合并感染的重症流感患儿,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并积极寻找细菌感染证据,如痰培养、血培养等。
4. 根据细菌感染类型选择抗菌药物: 一旦明确细菌感染类型,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四、 糖皮质激素和被动免疫治疗:不常规推荐,特定情况下可考虑
对于糖皮质激素和被动免疫治疗,新指南持谨慎态度。 “不推荐常规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流感患儿,除非有其他明确的用药指征(推荐意见14)。” 和 “不推荐常规使用被动免疫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超免疫球蛋白、恢复期血浆等)重症流感患儿(推荐意见15);部分免疫功能缺陷的患儿可能可以从 IVIG 治疗中获益(推荐意见15)。”
这表明,对于重症流感,糖皮质激素和被动免疫治疗并非常规治疗手段。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合并脓毒性休克、哮喘急性发作、ANE、噬血细胞综合征、爆发性心肌炎等,或免疫功能缺陷患儿,才可考虑使用。
五、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气道阻塞时可考虑
对于流感相关气道阻塞,新指南肯定了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价值。 “流感患儿有气道阻塞征象时应尽早行支气管镜干预(推荐意见16)。” 支气管镜可清除气道分泌物、黏液栓,解除气道阻塞,改善通气功能。 尤其对于重症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患儿,支气管镜治疗可能挽救生命。
六、 中医药治疗:轻症病例可选择
新指南也肯定了中医药在儿童流感治疗中的作用。 “临床诊断及确诊流感轻症病例可给予中医药治疗(推荐意见17)。” 对于轻症流感,中医药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具体中药方剂可参考相关指南和共识。
七、 疫苗接种和非药物预防:预防仍是关键
新指南再次强调了疫苗接种在流感预防中的核心地位。 “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推荐以下人群为优先接种对象(33):(1)6~59月龄的儿童;(2)<6月龄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3)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重点场所人群。”
同时,新指南也强调了非药物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如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等。
总结与展望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的发布,为我们儿科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更精细化的诊疗指导。 早期抗病毒治疗、NAIs为基石、RNA聚合酶抑制剂带来新选择、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疫苗接种和非药物预防,是新指南的核心要点。
新指南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指南的精神,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儿童流感的诊疗水平,更好地守护儿童的健康! 让我们携手并进,决胜流感季!
文章来源: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医生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12):88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