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42岁,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8年,加重2年"收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入院前8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伴活动后心累、气紧(平地行走约100米可出现),休息后症状逐渐缓解,不伴咳嗽、咳痰,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肺炎、呼吸哀竭",病情好转后出院。自此,患者长期家庭氧疗,予以鼻导管吸氧,约1~2 L/min,15 h/d。近2年出现全身乏力症状加重,伴呼吸困难(安静休息即可出现),加用无创呼吸机夜间辅助通气,约2~3 h/d。现患者为求进一步寻找呼吸衰竭原因于我院急诊就诊,急诊以"肺间质性病变、呼吸衰竭"收入我科。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家族中,一个侄子和姨妈有呼吸困难病史,未进一步诊治;堂姐有乏力、呼吸困难病史,已去世,诊断不详。
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T):36.5℃,脉搏(P):82次/分,呼吸(R):22次/分,血压(BP):122/78 mmHg。身高152 cm,体重60 kg,体质量指数:25.97 kg/m2,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心界正常,心率82次/分,律齐,腱反射及感觉系统未见异常。
二、检查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H:7.32,PCO2:88 mmHg,P02:33 mmHg,BE:14.3 mmol/L,SO2:58%;血生化、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心肌酶正常。肌酐(Cr):32.6 μmol/L,肌酸激酶(CK):50 U/L,LDH:289 U/L,CKMB:39.5 U/L。其他:免疫相关指标、血常规、感染性疾病常规筛查等均未见异常。胸部CT:双肺下叶见斑片影及条索影邻近胸膜粘连,考虑炎性病变(图1)。支气管镜:未见异常。肺功能:中重度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心脏超声:左房稍大。膈肌活动度检查:双下肺肺实变,B线密集,呈"残雪征",右侧膈肌约3.4 mm,左侧膈肌约4.4 mm,膈肌活动度约1. 4 cm,结论:双下肺肺实变,肺炎,膈肌活动度小。肌电图:未见异常。肌肉MRI:小腿腓肠肌内侧头选择性脂肪化(图2)。肌肉活检:小腿腓肠肌肌肉组织纤维变性,肌内膜间散在少许淋巴细胞浸润(图3,图4)。
▲图1 病例胸部CT
▲图2 病例肌肉MRI
▲图3 右腓肠肌活检(×200)HE染色
▲图4 右腓肠肌活检(×400)HE染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1、遗传性肌病伴早期呼吸衰竭。诊断依据:患者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8年,反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治疗,家族中有乏力及呼吸困难病史,肌肉MRI示小腿腓肠肌内侧头选择性脂肪化,行基因检测确诊为HMERF。2、肺炎。诊断依据:CT可见斑片影,抗感染治疗有效症状缓解。
鉴别诊断:主要与引起Ⅱ型呼吸衰竭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如呼吸内科常见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还有中枢神经病及外周神经肌肉疾病等。
四、治疗
入院予以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硫酸特布他林雾化等治疗,予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5天后考虑患者好转出院。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患者出院后继续长期家庭氧疗,予以鼻导管吸氧,约1~2 L/min,15 h/d。以无创呼吸机夜间辅助通气,约2~3 h/d。2021年8月20日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乏力症状加重,晨起困难,但能独立行走,呼吸衰竭症状无缓解,站立位氧饱和度在85%左右,仰卧位氧饱和度在64%~67%之间。
讨论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是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当血气分析PaO2<60 mmHg,同时伴PaCO2>50 mmHg时即为Ⅱ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的病因有很多,比如: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出血、药物中毒等;②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脊髓肿瘤及外伤、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低血钾症等;③胸廓疾病,常见的有胸廓与脊柱的外伤或畸形、胸腔大量积液、张力性气胸等;④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有气管内异物、肿物外伤、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阻塞性肺气肿等。
本例患者气紧、乏力8年,反复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住院治疗,但未明确病因。此次住院经过临床表现、肺功能测试、X线、CT及MRI检测、基因测序等,逐一排除病因(图5),最终考虑为遗传性肌病伴早期呼吸衰竭。但仍需与其他伴早期呼吸衰竭的肌病鉴别(见表1)。
表1 5 h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图5 Ⅱ型呼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复习国内外文献,HMERF的发病年龄主要在20~50岁,典型的临床特征是成年中期的呼吸衰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后期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支持,TTN(肌联蛋白)中的错义突变是不同起源家族中HMERF的原因。引起HMERF的第一个TTN突变由Lange及其同事在瑞典家庭中发现。目前,HMERF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C .95134t >C . p.C31712R突变。
HMERF的主要特点为:1)常伴早期呼吸衰竭;2)主要累及颈屈肌为主的肌肉;3)通常无神经病变及心脏受累;4)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5)本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例患者表现为全身肌无力,但最常报道受累的肌肉为半腱肌、闭孔肌及小腿前筋膜室等。此外,HMERF的一个独特的病理特征是细胞质小体的存在[1]。虽该患者肌肉活检未见明显异常,但结合临床、肌肉影像学发现及基因测序,考虑为HMERF确诊病例。本例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发现两个变异位点:c.94828G>Ap.A31610T,c.14915C>Tp.S4972L,基于TTN外显子343突变的存在做出HMERF的诊断。
目前HMERF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通常需要从夜间开始进行无创机械通气。因此建议患者定期肺功能检测并予以长期家庭氧疗,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生活上应平衡膳食、适当锻炼并避免感冒,以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虽然HMERF与主要的心脏受累无关,但已知TTN基因突变会导致几种不同的骨骼肌和心肌疾病,尤其由c.951434T.C引起的HMERF患者合并心脏和骨骼肌受累并不少见,因此建议所有HMERF患者都应定期进行心脏监。
扩大HMERF的临床范围,发现脊柱强直等非典型症状可能是其最初的表现,因此该病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扩大HMERF的基因范围,也说明该病并非罕见。因此,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有利于对HMERF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文献引用:熊明秀,张静,李玉婷.遗传性肌病伴早期呼吸衰竭一例并文献回顾[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2(202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