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血液病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导致的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化疗、移植等高强度治疗后,感染已成为威胁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2025年1月3-5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2025 CASH)及后续多项研究为此领域提供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洪梅教授团队提出的“短程抗菌治疗联合免疫调节”策略备受关注。本文结合CASH会议核心内容及近期国际研究动态,探讨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治疗的新方向。
CASH会议聚焦:免疫紊乱与治疗突破
在2025 CASH会议上,洪梅教授指出,血液病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感染风险不仅源于病原体侵袭,更与化疗、移植等治疗导致的免疫微环境紊乱密切相关。例如,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患者常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反复感染,传统长程抗菌治疗虽能暂时控制感染,但可能加剧耐药菌产生并延长免疫抑制状态。
洪梅团队针对粒缺伴发热患者的研究显示,短程抗菌治疗(7-11天)与长程治疗(12-21天)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中的疗效无显著差异(复发或死亡率分别为3.9% vs. 4.9%)。这一结果为缩短疗程提供了循证依据,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耐药风险,还能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为后续免疫调节治疗腾出时间窗口。
免疫调节:抗感染治疗的双轨策略
洪梅教授强调,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治疗需“双管齐下”——即抗感染与免疫恢复同步推进。她提出以下关键策略:
1. 靶向免疫检查点调控:通过调节PD-1/PD-L1等通路,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宿主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2. 细胞因子应用: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缩短粒缺持续时间。
3. 新型免疫疗法探索:2025年2月欧洲CAR-T会议中,研究者展示了CAR-T细胞对耐药菌的靶向杀伤潜力,为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调节需个体化实施。例如,对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需平衡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感染风险,避免过度免疫激活。
国际研究动态与临床实践建议
1. 分层管理优化疗程: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如CD4+ T细胞计数)和感染类型(如细菌、真菌或病毒)选择短程或长程治疗。例如,血流感染可优先考虑短程方案,而深部真菌感染需谨慎评估。
2. 多学科协作模式:感染科、血液科与药学团队需联合制定方案,整合抗菌药物与免疫调节剂(如IL-7、干扰素)的序贯使用。
3. 耐药菌防控:通过降阶梯治疗和微生物学监测,减少广谱抗生素滥用,降低碳青霉烯类耐药率。
结语
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管理正从单一抗菌治疗转向“抗感染-免疫调节”协同模式。洪梅教授团队的短程治疗研究及国际会议的前沿进展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通过精准分层、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血液科医生有望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加速患者免疫重建,最终改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