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原发病治疗与并发症管理需兼顾,诊疗过程充满挑战。恶性血液病原发病治疗需综合评估患者状态,而重症感染、DIC、VTE等并发症及呼吸、循环等脏器支持治疗,均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提出建立HCU,通过整合血液专科与重症医学资源,实现危重患者早期集中管理、原发病与并发症协同治疗。为临床提供标准化路径,提升救治效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血液重症患者专科疾病处理原则
对血液重症患者原发病治疗进行分类评估,明确不建议、慎重及建议治疗的患者类型,并提出方案选择建议,如遵循患者耐受原则、选用靶向药物、调整化疗方案剂量等。
1. 原发病治疗评估原则
• 治疗禁忌:预期生存不足1周、多次复发/终末期患者、治疗方案可能加重危重症(如感染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病情持续进展者。
• 慎重治疗:危重症不稳定期、高龄(≥75岁)、多器官功能失代偿患者需谨慎评估。
• 推荐治疗:初诊年轻患者(≤60岁)、病情稳定1周以上、治疗方案可缓解危重症病因(如APL诱导化疗针对DIC)且家属充分知情配合者。
2. 治疗恶性血液病原发病方案选择建议
· 按疾病一般状况评价中的Unfit(不耐受)或Frail(脆弱)的治疗原则;
· 选用安全性高、特异性好的药物,如新型靶向治疗药物;
· 对方案中的药物进行选择和剂量调整,进行“桥接”化疗,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R-CHOP方案上可先去掉阿霉素和环磷酰胺,待病情好转时再行标准方案治疗等。
血液专科重症患者并发症管理策略
• 重症感染:以“高阶梯”抗生素覆盖耐药菌(如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结合抗真菌预防及联合用药。
①尽早抗感染治疗,“高阶梯”治疗;
②足量治疗,与非危重病患者相比,危重病患者中的抗生素药物动力学有明显改变,因此有时要加量治疗(在参考共识和重要文献情况下),制定更加个体化剂量方案;
③注意不同药物的抗菌特性,根据感染部位及抗菌需求选择抗生素;
④HCU患者通常合并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应该覆盖常见耐药菌;
⑤对高危患者进行真菌预防以及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⑥联合用药,对于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推荐经验性使用可能覆盖所有病原体的抗菌药物。
• DIC:以原发病治疗为核心,同步补充凝血因子及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必要时替代治疗。
①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
②在干预原发病的前提下,与凝血因子补充同步进行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治疗(详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从而阻止凝血过度活化,重建凝血-抗凝平衡,中断DIC病理过程;
③替代治疗主要使用新鲜冷冻血浆等血液制品、血小板悬液、FVⅢ及凝血酶原复合物,以控制出血风险和临床活动性出血为目的;
④其他治疗包括支持对症治疗、纤溶抑制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
• VTE:早期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DOACs),动态监测出血风险,重症患者优先选择无创通气。
①抗凝治疗是VTE治疗的核心,一旦诊断为VTE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进一步蔓延和复发。
②抗凝药物的选择:普通肝素适用于急性VTE的起始抗凝和持续给药,特别是在静脉置管溶栓后的过渡治疗。低分子肝素推荐用于急性VTE的起始抗凝,尤其是大面积PE的起始治疗。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适用于VTE急性期和长期的单药抗凝。
③治疗性抗凝适用于所有已发生的VTE患者,无大的出血风险。对出血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后,应该达到足量的治疗剂量和疗程。
④评估和监测:重症患者的评估和监测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水平和出血情况,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进行超声和(或)CT检查,评估血栓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停止抗凝治疗,并进行必要的支持治疗和止血措施。
血液专科重症患者对症及脏器支持治疗
• 呼吸支持:根据氧合指数选择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ow nasal cannula oxygenation,HFNO)、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V)和IMV,强调镇痛镇静管理以减少人机对抗。
• 循环支持:精准液体管理(高白细胞血症需每日2000-3000 mL/m²水化),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超声、Swan-Ganz导管)。
• CRRT:用于严重代谢紊乱、液体超载及感染性休克,凝血障碍者可采用无肝素抗凝。
• 镇痛镇静: 镇痛镇静强调个体化滴定方案
• 营养支持: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入院48小时内),联合肠外营养补充蛋白质,降低感染风险。
文章来源:
胡俊斌,吴耀辉,胡豫.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5,38(1):1-8.DOI:10.13201/j.issn.1004-2806.202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