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是指导治疗决策、优化预后的核心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制定的疗效标准历经多次修订,《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进一步整合了传统疗效标准与微小残留病(MRD)分层评估体系。该标准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一、传统疗效标准
以血清学、尿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影像学检查为基础,定义了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完全缓解(CR)、VGPR、PR等分层,强调连续两次检测的必要性以减少误差。例如,sCR需满足CR标准且血清FLC比值正常,同时需通过免疫组化或流式细胞术证实骨髓无克隆性浆细胞。CD38单抗等新型药物的使用可能干扰CR判定,需特别关注。
1.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满足CR标准的基础上加上血清FLC比值正常以及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骨髓中无克隆性浆细胞。骨髓克隆性细胞的定义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连续2次k/A>4:1或<1:2(分别针对k型和λ型患者,计数≥100个浆细胞)。无骨髓活检病理,可以用敏感性达到10-⁴的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骨髓标本无克隆浆细胞代替。
2.CR: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骨髓中浆细胞<5%;在对仅依靠血清FLC水平作为可测量病变的患者,除了满足以上CR的标准外,还要求血清FLC的比值连续2次评估均恢复正常。注意CD38单抗的使用可能会干扰IgGk型CR的判定。
3.VGPR:血清蛋白电泳检测不到M蛋白或M蛋白降低≥90%且尿M蛋白<100 mg/24h,但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仍阳性;;在仅依靠血清FLC作为可测量病变的患者,除了满足以上VGPR的标准外,还要求连续2次受累和未受累血清FLC之间的差值缩小>90%。
4.部分缓解(PR):
(1)血清M蛋白减少≥50%,24h尿M蛋白减少≥90%或降至<200 mg/24h;
(2)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无法检测,要求受累与未非受累血清FLC之间的差值缩小≥50%;(3)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并基线骨髓浆细胞比例≥30%时,则要求骨髓内浆细胞数目减少≥50%;(4)除了上述标准外,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可测量病变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缩小≥50%。以上血清学和尿M蛋白指标均需连续2次评估,同时应无新的骨质病变发生或原有骨质病变进展的证据。
5.MR(仅用于难治/复发MM的评价):血清M蛋白减少25%~49%并且24h尿轻链减少50%~89%。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可测量病变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缩小25%~49%。溶骨性病变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增加(可允许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6.SD:不符合CR、VGPR、PR、MR及疾病进展(PD)标准。同时无新的骨质病变或原有骨质病变进展的证据。
7.PD:符合以下1项即可(以下所有数据均与获得的最低数值相比):(1)血清M蛋白升高≥25%且升高绝对值≥5g/L或M蛋白增加≥10g/L(基线血清M蛋白≥50g/L时);(2)尿M蛋白升高≥25%(升高绝对值≥200 mg/24h);(3)如果血清和尿M蛋白无法检出,则要求受累与非受累血清FLC之间的差值增加≥25%,且绝对值增加>100 mg/L;(4)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则要求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25%且绝对值增加≥10%;(5)出现新的软组织浆细胞瘤病变:原有1个以上的可测量病变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从最低点增加≥50%;或原有的≥1 cm的病变其长轴增加≥50%。
8.临床复发(clinical relapse):符合以下1项或多项:(1)出现新的骨病变或者软组织浆细胞瘤(骨质疏松性骨折除外);(2)明确的(可测量病变最大垂直径乘积之和增加50%且绝对值≥1 cm)已有的浆细胞瘤或骨病变增加;(3)高钙血症(>2.75 mmol/L);(4)血红蛋白下降≥20g/L(与治疗或非MM因素无关);(5)从MM治疗开始血肌酐上升≥176.8 μmol/L(2 mg/dl)并且与MM相关;(6)血清M蛋白相关的高黏滞血症。
9.CR后复发(relapse from complete response):
符合以下之一:(1)免疫固定电泳证实血或尿M蛋白再次出现;(2)骨髓浆细胞比例≥5%;(3)出现以上PD的标准之一。
二、MRD分层评估
在达到CR基础上引入MRD检测,通过二代流式(NGF)或二代测序(NGS)技术,以10-5至10-6的敏感度监测骨髓克隆性浆细胞,结合影像学确认病灶消失。持续MRD阴性(至少间隔1年两次阴性)成为预后分层的重要指标,而MRD阴性后复发则提示需调整治疗方案。
1.持续微小残留病阴性:二代流式(newgeneration flow,NGF)或二代测序(new generationsequencing,NGS)检测骨髓微小残留病阴性并且影像学检测阴性,至少间隔1年2次检测均为阴性。以后的评估用来描述微小残留病阴性的持续时间(如2年的MRD阴性)。
2.NGF微小残留病阴性:NGF技术目前指八色组合以上,同时检测敏感度达到10-5及以上的多色流式技术。包括两管八色的Euro-flow技术和一管十色技术,分析活体细胞数达到200万~500万个。
3.NGS微小残留病阴性:主要指通过设计多种引物PCR扩增结合深度测序(LymphoSIGHT平台或经等效性验证的技术方法),检测患者全骨髓液中肿瘤性浆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重排克隆。分析样本为新鲜/冷冻骨髓的DNA,需分析有核细胞总数达到200万个以上。
4.联合影像学的微小残留病阴性:影像学微小残留病检查应使用与基线相同的技术,如使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则要求骨髓NGF或NGS检测微小残留病阴性,并且原有PET-CT上所有高代谢病灶消失,或者病灶标准摄取值(SUV)低于纵隔血池,或者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SUV值。评估应在基线影像学病灶阳性的基础上,骨髓样本微小残留病检测获得阴性后进行,可每年复查1次。
5.微小残留病阴性后复发:连续监测失去微小残留病阴性状态(NGF或者NGS证实存在克隆性浆细胞,或影像学提示MM复发);固定电泳或蛋白电泳检测血清或尿中M蛋白再现;骨髓中克隆浆细胞≥5%;出现任何其他疾病进展的情况(例如新的浆细胞瘤、溶骨性破坏或者高钙血症)。
该标准体系通过动态、多维度评估,为临床提供了从治疗响应到长期生存预测的完整框架,尤其强调分层治疗与个体化干预的结合。
文章来源: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12):1186-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