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肺癌筛查策略和早期诊断路径进行了全面优化。本文围绕指南更新要点,结合临床实践需求,系统阐述高危人群筛选、管理路径的精细化调整。
基于我国的肺癌筛查实践和既往的国内外筛查指南,指南制定了如下参考意见。
筛查人群的选择
(一)年龄段(2A类推荐证据)
推荐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5岁。
(二)肺癌的危险因素(2A类推荐证据)
1.吸烟:建议吸烟量≥20包年的人群进行肺癌筛查。即使在戒烟超过15年后,患肺癌的风险仍高于从未吸烟者。重度吸烟人群若条件允许可进行荧光支气管镜筛查,同时开展戒烟宣传教育。
2.二手烟或环境油烟吸入史
3.职业致癌物质暴露史:长期接触氡、砷、铍、铬、镉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质者更易罹患肺癌。石棉暴露可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另外,二氧化硅和煤烟也是明确的肺癌致癌物。
4.个人肿瘤史:既往罹患其他恶性肿瘤者可能携带异常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可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5.一二级亲属肺癌家族史
6.慢性肺部疾病史
筛查频率
建议肺癌筛查的间隔时间为1年,不推荐间隔时间>2年的筛查模式。年度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1~2年继续筛查。
筛查结果管理建议
1.如筛查结果为阴性或上年度检出结节无变化,建议进入下年度LDCT筛查;
2.如上年度检出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多,建议进行临床治疗;
3.检出新发非钙化结节,如结节平均长径<5mm,建议6个月后复查HRCT,如结节未增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或进入下年度筛查。如结节平均长径≥5mm,建议随访或必要时抗感染治疗后复查HRCT,如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结节部分吸收,6个月后复查HRCT,如继续吸收或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无变化或增大,建议多学科会诊后决定是否进行临床治疗。
多发结节的管理
对于多发结节的随访频率应基于最大/最可疑的结节进行评估,且每个结节应独立进行评估,除非病理学明确为转移。对于高度怀疑转移性病灶应考虑进行病理学活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对多个病灶进行病理学评估。对于患者因多发结节导致治疗方案选择困难时,建议采用多学科讨论方式确定治疗方案。
图1. 肺癌年度筛查管理流程及结节管理
多学科协作(MDT)流程:推荐进行肺癌筛查的医疗机构建立影像科、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团队。
2024版指南通过高危人群筛查、路径优化,构建了更精准的肺癌筛查体系。临床医生需掌握筛查人群的选择、筛查结果管理,同时强化多学科协作,真正实现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
文章来源: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4):3175-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