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与预防的突破性进展
原创
2025-04-11
作者:小琳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预防 结核病 风湿免疫病 诊治

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 RD)患者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其结核病(Tuberculosis, TB)感染风险显著升高,且感染后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如何在这一特殊人群中实现结核病的早筛、早诊和精准防控,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2025年3月发布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整合了全球最新证据,提出了25条循证推荐意见,覆盖筛查、预防、诊断与治疗全流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指南》核心内容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入解读风湿免疫科结核病管理的革新方向。

 

一、筛查策略的革新:从“一刀切”到分层管理  

1. 筛查对象与方法的精准化  

《指南》首次明确将RD患者的结核病筛查分为“基线筛查”与“动态监测”两个阶段:  

- 基线筛查:所有计划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如TNF-α抑制剂、JAK抑制剂)的患者,需在治疗前完成结核病筛查,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及胸部影像学检查。  

- 动态监测:对高风险患者(如长期使用激素、居住于结核高发区),建议每6-12个月复查IGRA,并在结核暴露后8周内复测以规避“增强效应”导致的假阴性。  

 

2. 潜伏结核感染(LTBI)的预防性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提出的“优化3HP方案”(3HP-PUMCH方案)被《指南》列为优先推荐:  

- 方案特点:将异烟肼(H)与利福喷丁(P)的剂量调整为每周一次(H 15 mg/kg + P 900 mg),连续12周,较传统方案缩短疗程且降低肝毒性风险。  

- 疗效数据:在2024年一项纳入320例RD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3HP-PUMCH组的LTBI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的比例仅为0.6%,而传统9个月异烟肼组为2.1%。  

 

二、诊断挑战:症状重叠与耐药结核的应对  

1. 非特异性症状的鉴别诊断

RD患者合并结核病时,常因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与原发病活动混淆。《指南》强调以下“警示征象”需优先排查结核:  

- 影像学提示局灶性病变(如肺结节、淋巴结肿大);  

- 抗炎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单关节炎;  

- 无法用原发病解释的浆膜腔积液(如胸水、腹水)。  

 

2. 耐药结核的快速识别  

针对利福平耐药结核(RR-TB),《指南》推荐使用分子检测技术(如Xpert MTB/RIF Ultra)快速明确诊断,并联合二代测序(NGS)分析耐药基因突变。对于确诊患者,需启动包含贝达喹啉(Bedaquiline)、利奈唑胺(Linezolid)的个体化方案,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强度以避免病情恶化。  

 

三、治疗优化:平衡抗结核与免疫抑制的“双刃剑”  

1.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管理  

免疫抑制剂与抗结核药物的相互作用是治疗难点:  

- 甲氨蝶呤(MTX)与利福平:利福平可加速MTX代谢,降低其疗效。解决方案包括改用利福喷丁(Rifapentine)或增加MTX剂量(需监测骨髓抑制风险)。  

- 生物制剂与抗结核治疗:TNF-α抑制剂可能增加结核复发风险,建议在抗结核治疗稳定后(通常为2个月)再重启生物制剂。  

 

2. 短程抗结核治疗的探索

《指南》首次提出,对于部分低风险患者(如无肺外结核、免疫功能部分恢复),可考虑缩短抗结核疗程。2025年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中,一项针对R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4个月方案(2HRZE/2HR)与6个月方案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88% vs. 91%),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  

 

四、未来方向:新型生物制剂的风险管控与免疫调节潜力  

1. JAK抑制剂与结核风险的争议  

尽管托法替布(Tofacitinib)等JAK抑制剂在RD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其对结核免疫的影响仍存争议。2025年《柳叶刀·风湿病学》的一项Meta分析指出,JAK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IFN-γ通路增加结核再激活风险,建议高风险患者优先选用IL-6抑制剂(如托珠单抗)。  

 

2. 免疫重建技术的突破  

瑞金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在抗磷脂综合征(APS)研究中发现,靶向调节Th1/Th2平衡(如使用IL-2低剂量疗法)可增强宿主抗结核免疫。这一发现为结核高危患者的免疫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五、临床实践建议与总结  

1. 分层管理:根据RD类型、免疫抑制强度及结核感染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加强脊柱结核筛查)。  

2. 多学科协作:建立风湿科、感染科、影像科与药学团队的联合诊疗模式,优化药物选择与剂量调整。  

3. 患者教育:指导患者识别结核病早期症状(如夜间盗汗、持续咳嗽),并强调治疗依从性以避免耐药发生。  

 

《2025版指南》的发布标志着RD患者结核病管理进入精准化时代。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耐药预测(如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AI模型)、新型疫苗(如MTBVAC)预防中的应用,以全面提升复杂感染的综合防控能力。  

 

具体内容请查看指南原文: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病防控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询证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等.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J].中华医学杂志,105(17):1303-1321.DOI:10.3760/CMA.J.CN112137-20250208-0028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