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患者的胃肠道损伤
共识
2025-03-19
作者:小琳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共识 风湿免疫病 胃肠道损伤

风湿免疫病不仅累及关节和软组织,还常引发全身多系统损伤,其中胃肠道是重要的受累器官之一。这类患者的胃肠道损伤既可源于疾病本身(如系统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由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诱发。由于症状隐匿且复杂,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陈述1:风湿免疫病患者易出现胃肠道损伤,与原发病本身和(或)治疗药物两方面相关,应关注这些胃肠道损伤并进行相应的评估和管理。

陈述2:多种风湿免疫病可以累及消化道,且表现多样,需要与药源性消化道损伤相鉴别。

陈述3:对风湿免疫病患者胃肠道损伤的管理需要风湿免疫科、消化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合作。若出现胃肠道症状,需要进行相应检查,治疗药物和疗程应该根据胃肠道损伤的病因、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多方面确定。


一、原发病相关损伤

1. 常见疾病与表现:  

     ·系统性硬化症(SSc):90%以上累及消化道,以胃食管反流(烧心、吞咽困难)为主,部分伴腹痛、腹泻或便秘。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约50%患者存在消化道症状,3.9%出现胃十二指肠溃疡。  

     ·干燥综合征(pSS):15%~23%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内镜下萎缩性胃炎检出率高达81%。  

     ·脊柱关节炎(SpA):7%伴炎症性肠病(IBD)症状,65%存在亚临床肠道炎症。  

2. 病理机制:  

     ·肠道微生态失调是风湿免疫病引发肠道炎症的共同机制;  

     ·病程是萎缩性胃炎和胃黏膜肠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如1/3 SLE、RA、SSc患者存在胃黏膜肠化)。  

 

二、药物相关损伤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导致黏膜屏障破坏,诱发溃疡、出血(约40%患者使用NSAIDs后出现风险);  

     ·研究显示,长期服用者中,无症状溃疡比例高,需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和粪便隐血。  

2.糖皮质激素(GC):  

    ·长期应用增加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风险(50%以上患者有GC用药史);  

    ·门诊调查显示,89.2%的胃肠道风险与药物相关。  

3.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MTX)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是来氟米特的2倍;  

     ·需联合抑酸剂或黏膜保护剂以降低风险。  

 

三、疾病与药源性损伤的鉴别  

1. 症状与内镜评估

   ·胃镜与磁控胶囊内镜:胃部病变首选,后者风险更低;  

   ·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黏膜损伤筛查,敏感性高。  

2. 实验室标志物  

   ·粪便钙卫蛋白:敏感指标,可反映小肠炎症程度;  

   ·动态监测:长期用药者需定期检测血红蛋白、粪便隐血,早期发现无症状溃疡。  

3. 病理学特征  

   ·风湿免疫病相关胃炎多表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  

   ·需结合病史排除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或其他继发因素。  

 

四、多学科管理策略  

1. 黏膜保护剂的选择  

   ·外源性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促进黏液分泌,增强屏障功能;  

   ·内源性保护剂(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  

     - 机制:稳定细胞膜、增加黏膜血流、抗氧化;  

     - 优势:兼顾胃和小肠黏膜保护,适用于广泛损伤。  

2. 个体化治疗与风险分层

   ·高风险患者(如长期联用NSAIDs+GC):需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活动性溃疡:暂停损伤性药物,强化抑酸治疗(如PPI联合黏膜修复剂)。  

3. 多学科协作(MDT)

   ·风湿免疫科与消化科联动:针对首发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早期识别原发病;  

   ·胃肠外科介入指征:严重出血、穿孔或梗阻需手术干预;  

   ·影像与病理支持:CT/MRI评估肠壁增厚,病理明确炎症活动性。  



文章来源:

黄红,段利华,姜林娣,等.抗风湿药物胃肠道损伤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4,28(5):293-30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