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病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靶向药物、双膦酸盐)在控制疾病活动的同时,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胃肠道损伤,影响患者依从性和预后。研究显示,甲氨蝶呤(MTX)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2.7%,而JAK抑制剂、IL-6受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亦存在肠道穿孔风险。
推荐意见9: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MTX、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时需关注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痛、腹泻等)。MTX的不良反应大多数呈现剂量依赖性(1A)(同意度:9.42±0.90)。
推荐意见10:为了减少胃肠道症状,使用包括MTX在内的免疫抑制剂时建议采用逐渐递增剂量。服用MTX的患者应补充叶酸,若出现胃肠道反应,建议减少剂量或转换为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若出现胃肠道症状,建议给予黏膜保护剂,同时对症治疗(1A)(同意度:9.46±0.86)。
一、免疫抑制剂的胃肠道反应与管理
1. 常见药物与发生率
·甲氨蝶呤(MTX):32.7%患者出现恶心、腹痛(剂量依赖性);
·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27.1%和24.8%的胃肠道反应率;
·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发生率9.1%~61.4%和10.3%。
2. MTX的优化策略
·剂量递增:4~6周内逐步增加至目标剂量(每周0.3 mg/kg);
·叶酸补充:次日口服叶酸可降低50%消化道不良反应;
·给药方式调整:皮下注射较口服减少近50%症状(15% vs. 28%);
·黏膜保护剂应用:替普瑞酮等缓解黏膜炎症。
推荐意见11:靶向合成DMARDs和生物DMARDs的消化道安全性优于传统合成DMARDs,但个别靶向合成DMARDs和生物DMARDs(如IL-6受体抑制剂和IL-17抑制剂)也会出现药物所致的消化道损伤,需要关注。有憩室炎或憩室炎病史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应慎用靶向合成DMARDs和生物DMARDs(2B)(同意度:8.92±1.32)。
二、靶向药物与生物制剂的肠道风险警示
1. 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巴瑞替尼)
·肠道穿孔风险:55%报告病例与托法替布相关,憩室炎患者风险骤升;
·使用建议:避免用于有憩室炎病史或活动性肠道病变者。
2. IL-6/IL-17抑制剂
·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胃肠道穿孔率0.27/100患者年,高于TNF抑制剂;
·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克罗恩病/结肠炎发生率0.24/100患者年,需筛查IBD家族史。
3. 高危人群管理
·评估因素:憩室炎病史、NSAIDs/GC联用、高龄;
·替代方案:TNF抑制剂或传统DMARDs优先用于肠道高风险患者。
推荐意见12:使用双膦酸盐需关注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有食管糜烂、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口腔溃疡等。服药后30 min内应注意保持身体立位。黏膜保护剂可以预防双膦酸盐所致的胃肠道黏膜损伤(2B)(同意度:9.50±0.91)。
三、双膦酸盐的消化道损伤与防护
1. 不良反应与机制
·食管糜烂/溃疡:药物反流或黏膜直接刺激(胺基成分);
·口腔溃疡:局部黏膜毒性,发生率约5%~10%。
2. 用药规范与保护措施
·服药体位:服药后保持立位≥30分钟,避免反流;
·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通过抗氧化和促修复作用减少损伤(动物实验证据);
·禁忌人群:活动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慎用。
文章来源:
黄红,段利华,姜林娣,等.抗风湿药物胃肠道损伤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4,28(5):29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