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TAK)的精准诊断与综合评估
指南
2025-03-17
作者:小琳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诊断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K)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早期诊断和准确评估疾病活动性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指南的更新,TAK的诊断与评估策略已发生显著变化。2022年ACR/EULAR联合制定的新分类标准显著提升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多学科协作模式和无创影像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临床实践。《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2023)》系统阐述TAK的诊断标准、疾病活动性评估工具及影像学选择策略,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参考。

 

TAK的诊断标准演变与临床应用

推荐意见:

推荐使用2022年ACR和EULAR联合制订的TAK分类标准对疑似者进行诊断(1C)。对出现疑似TAK临床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应由以风湿免疫科医生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结合血管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2D)。首先选择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协助早期诊断TAK(1B)

1. 国际标准更新  

  • 目前国际上TAK诊断主要遵循1990年ACR标准:基于6项临床特征(如发病年龄≤40岁、血管杂音等),敏感度90.5%,特异度97.8%,但依赖血管造影且不利于早期诊断。  

  • 推荐使用2022年ACR/EULAR联合制定新标准:采用准入条件(如年龄≤60岁、排除其他血管病变)和评分系统(总分≥5分),敏感度93.8%,特异度99.2%,显著提升早期诊断能力。  

2. 中国本土化探索

  • 我国学者提出的TAK诊断模型敏感度85.7%、特异度96.2%,但需更多队列验证;2022年ACR/EULAR标准在我国验证中表现更优(敏感度91.8%,AUC 0.979),推荐为首选。  

3. 多学科协作与影像学选择  

  • 疑似TAK临床表现或体征的患者,建议由风湿免疫科主导,联合影像科、血管外科等多学科协作诊断。  

  • 无创影像优先:CTA(敏感度95%,特异度100%)因高普及性成为首选;MRA(敏感度92%)和CDUS(敏感度81%)适用于特定场景;PET/CT(敏感度72%)需权衡辐射与费用。  


TAK疾病活动性与脏器损害的评估体系  

推荐意见:

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炎症指标和影像学表现对TAK的疾病活动性进行综合评估,建议首选2018年EULAR制订的TAK管理指南中提出的TAK疾病活动定义对疾病活动进行评估,亦可使用Kerr评分或2010年印度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度评分(ITAS 2010)标准评估TAK疾病活动度(2D)。建议参照TAK损伤评分(TADS)标准对TAK导致的脏器损害进行评估(2C)

1. 疾病活动性定义(2018年EULAR标准)

  • 活动性核心指标:(1)存在与TAK活动相关的新发、持续或恶化的典型临床症状或体征,且与既往损害无关;(2)至少出现下述表现中的一项:①当前影像学或组织活检病理示疾病活动;②新近出现的由TAK引起的缺血性并发症;③持续升高的炎症指标(除外其他原因)。

  • 复发与缓解分层:区分重症(缺血并发症)与轻症复发,明确持续缓解需≥6个月。  

2. 常用评估工具

  • Kerr评分(NIH标准):结合症状、体征、ESR及影像,操作简便但依赖DSA。  

  • ITAS 2010/ITAS.A评分:纳入炎症指标(CRP/ESR),与临床活动一致性达67%。  

  • 推荐策略:首选EULAR定义,辅以Kerr或ITAS 2010评分,动态结合影像学进展。  

3. 脏器损害评估  

  • TADS评分:涵盖7系统42项,与病程、死亡率显著相关(推荐等级2C)。  

  • VDI局限性:仅17项适用TAK,多用于儿童患者。

 

影像学技术在评估TAK活动性中的应用

推荐意见:

血管超声/超声造影、CTA、MRA和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均可用于评估TAK的疾病活动性。应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影像学检查的可及性及技术人员的熟练程度等选择影像学检查(2C)。建议选择CTA或MRA评估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程度与范围(2C)

1. 技术选择与效能对比  

  • 超声造影(CEUS):通过管壁新生血管分级(Ⅰ-Ⅲ级)评估活动性,敏感度81.1%,但受操作者技术影响。  

  • CTA/MRA:CTA显示管壁强化和低密度影(活动期标志);MRA无辐射,可评估管壁水肿(CEMRA评分与CRP正相关)。  

  • 18F-FDG PET/CT:PETVAS评分鉴别活动期效能佳,但受激素治疗干扰;PET/MRI前景广阔,需进一步验证。  

2. 临床决策要点

  • 综合血管部位(如主动脉近端优选CTA)、技术可及性及患者耐受性选择影像手段。  

  • 长期随访推荐MRA(无辐射),急性评估优选CTA或PET/CT。

TAK的诊疗需整合临床、实验室与影像学多维信息。2022年ACR/EULAR标准和无创影像技术的普及为早期诊断提供新契机,而疾病活动性与脏器损害的动态评估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石。未来需进一步验证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技术的临床价值,以优化TAK全程管理。



文章来源: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血管炎学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病学专业委员会血管炎学组,等.中国大动脉炎诊疗指南(2023)[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2):132-15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