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作为一种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病,全球患病率约为0.5%~1%,其不可逆的关节破坏和系统性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医疗资源。尽管近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RA治疗结局,但早期漏诊、误诊仍是导致疾病进展和残疾高发的关键瓶颈。研究显示,我国RA患者从症状出现到明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长达2.5年,而诊断延迟超过6个月即可显著增加关节侵蚀风险。因此,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标准化诊断路径、优化影像学评估策略,成为2024版中国RA诊疗指南的核心目标。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参照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进行诊断(2B)
RA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诊断和尽早开始治疗可减少RA患者关节损伤,降低致残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分类标准可参考用于RA的诊断。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对识别早期RA有一定的局限性,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能在出现滑膜炎的炎性关节病中筛选出早期RA,从而使患者能够早期获得诊断,早期开始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治疗,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大量研究显示,与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比,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对早期RA的诊断敏感性更高(72.3%比39.1%),尤其对老年RA患者,但对血清学阴性,即类风湿因子(RF)和抗瓜氨酸肽抗体(ACPA)均阴性的RA患者的诊断敏感性则较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低,而影像学检查如关节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可用于辅助诊断此类患者。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的特异性较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低(83.2%比92.4%),尤其是在老年RA患者中,而1987年ACR发布的RA年分类标准对RA特征性的骨侵蚀预测能力更佳。如果将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用于所有关节痛患者,可能会将部分非特异性关节炎患者误诊为RA。综上,RA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1987年和2010年的RA分类标准对诊断RA各有优势,临床医师可同时参考1987年和2010年的RA分类标准对RA进行准确诊断。早期诊断RA有利于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2B)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医师诊断和评估RA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RA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表2。2013年EULAR发布的针对RA选择影像学检查的循证医学建议、2018年我国发布的RA诊疗指南均对临床医师选择RA的影像学检查提出了指导建议。考虑不同地区的影像设备和技术条件等差异,建议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风湿免疫分会,田新平,曾小峰.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RA)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24,(11):1059-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