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消毒 / 灭菌环节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是预防内镜相关感染的核心防线。消化内镜作为侵入性医疗器械,其结构精细、管腔复杂,为病原体的残留和滋生提供了温床。因此,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灭菌)剂,严格执行消毒 / 灭菌流程,对于保障医疗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消毒(灭菌)剂的选择标准
所有用于消化内镜再处理的消毒(灭菌)剂,必须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适用于消化内镜,二是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对内镜腐蚀性较低。这是因为消毒(灭菌)剂的选择直接影响内镜的消毒效果和使用寿命。若使用不适当的消毒(灭菌)剂,可能导致内镜材料的腐蚀和损坏,不仅缩短内镜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医疗成本。国内外指南均着重强调,消毒(灭菌)剂须适用于特定的医疗设备并符合国家规定,但并未明确指定应选择哪种特定的消毒(灭菌)剂。所以,医生们需要依据内镜和消毒(灭菌)剂制造商的说明,谨慎选择与内镜匹配的消毒(灭菌)剂或灭菌技术。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显示重复高水平消毒效果相比单次高水平消毒未见明显优势,因此暂不推荐进行重复高水平消毒。
不同用途内镜的消毒 / 灭菌要求
根据我国《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需根据其接触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情况,达到相应的消毒或灭菌要求。检查使用的消化内镜大多接触完整的黏膜,至少应被归类为中度危险性物品,推荐再处理时至少应达到高水平消毒;而进入无菌腔道检查和治疗使用的消化内镜应归类为高度危险性物品,需要严格进行灭菌处理。多数国内外指南按照斯波尔丁(Spaulding)分类对消化内镜选择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然而,在特定病原体传播时,仅依据 Spaulding 分类尚不能完全准确地选择消毒或灭菌方式,还应根据病原体的特性来确定。例如,对于某些高致病性、难杀灭的病原体,可能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灭菌措施。这就要求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内镜使用场景和病原体传播情况,精准选择合适的消毒 / 灭菌水平。
推荐的消毒(灭菌)剂
高水平消毒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氧化剂如次氯酸、含氯消毒剂等,虽能有效氧化微生物蛋白质,但存在氧化腐蚀性和不稳定性。戊二醛和邻苯二甲醛属于非氧化剂,性质相对稳定,无氧化腐蚀性。在国内,戊二醛和邻苯二甲醛是常用的高水平消毒剂。戊二醛价格相对便宜,对内镜及附件损坏较小,但其本身具有一定毒性,且分枝杆菌对其普遍耐药。随着内镜使用增多,采用戊二醛高水平消毒时间需≥10 min,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保证有效时间,从而影响消毒效果。邻苯二甲醛则能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水平消毒,适用于手工和 AER 消毒,5 min 内可杀灭常见细菌及分枝杆菌。它无刺激性气味,对皮肤和黏膜刺激性小,性质稳定,可重复使用,对器械材质腐蚀性低。不过,邻苯二甲醛与蛋白质结合会产生 “灰染” 现象,需要额外处理。过氧乙酸杀菌效力高、易漂洗,但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其腐蚀性和刺激性与配方的 pH 值相关,pH 值越高,腐蚀性和刺激性越低,与内镜兼容性越好。综合比较,高水平消毒剂推荐优先选择邻苯二甲醛或 pH 值高的过氧乙酸。
常用的灭菌剂或灭菌技术包括过氧乙酸(≥10 min)、戊二醛(≥10 h)和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气体、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和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戊二醛需常温下作用 10 h 才能达到灭菌效果,耗时较长。而过氧乙酸作用 5 min 可实现高水平消毒,10 min 可灭菌,适用于手洗和机洗,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无需中和处理即可排放。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有效,但耗时且成本高。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灭菌快速安全,但对某些材料不兼容,成本也较高。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穿透力强,但可能腐蚀某些材料,且需长时间通风去除残留气体。因此,灭菌剂推荐优先选择过氧乙酸。
消毒 / 灭菌环节在消化内镜再处理流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医生们必须高度重视消毒(灭菌)剂的选择和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不同用途的内镜进行恰当的消毒 / 灭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控内镜相关感染,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清洗消毒学组.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2024,重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4, 41(9): 67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