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精准诊疗的发展推动着病理诊断标准的持续演进。 2024 版CSCO 胃癌指南在分子诊断领域作出重要调整,通过与 NCCN 指南对比分析可见,我国在保留国际共识框架基础上,正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胃癌分子检测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
一、 HER2 检测规范的双指南共识与技术创新
CSCO 与NCCN 指南均将 HER2 检测列为Ⅰ级推荐(1A 类证据),但在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化要求。 CSCO 特别强调液体活检技术的补充价值,基于 ctDNA 的HER2 扩增检测被证实与组织样本 FISH 检测具有高度一致性(κ=0.82),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无法获取组织标本的患者(如腹膜转移病例)提供了新的检测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指南要求必须采用 NMPA 认证试剂盒,而 NCCN 则未明确限定检测平台,这种差异反映出不同监管体系下的质量管控特点。
在判读标准方面,双指南均遵循 ToGA 研究确立的胃腺癌特异性评分系统:当肿瘤细胞形成明确管腔结构时,要求>10%细胞呈现基底侧或侧膜强染色(3+)方可判定阳性。但对于印戒细胞癌等特殊类型,CSCO 指南特别提示需增加观察视野至 40 个高倍视野,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二、 MSI/MMR 检测的临床应用拓展
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检测推荐等级从 2023 版的Ⅱ级提升至Ⅰ级(1B 类证据),标志着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地位的提升。与 NCCN 指南相比,CSCO 更强调检测方法的临床适用性:推荐基层单位优先采用 MMR 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敏感性 92.3%,特异性 98.7%),而具备分子平台的机构可选择 NGS 检测(覆盖 MSI 和TMB 双指标)。这种分层推荐策略有效平衡了检测准确性与临床可及性。
值得关注的是,新版指南首次明确 MSI-H/dMMR 胃癌的病理特征:这类肿瘤多发生于胃体/胃窦(63.2%),组织学以混合型为主(58.7%),常伴有髓样结构(42.3%)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5 个/HPF)。这些形态学线索有助于病理医师在初诊时识别潜在获益人群。
三、 Claudin 18.2 检测的突破性进展
作为全球首个将 Claudin 18.2 检测写入指南的权威文件,CSCO 指南推荐等级设定为Ⅱ级(2A 类证据)。该检测的引入源于 FAST 研究(ORR 42.9% vs 21.9%)和 SPOTLIGHT 研究(mPFS 10.61 vs 8.67 月)的突破性数据。与 HER2 检测不同,Claudin 18.2 要求同时评估染色强度(中-强)和阳性细胞比例,但不同临床试验采用的阈值存在差异:
检测体系 阳性标准 临床研究
人工判读 ≥50%细胞 2+/3+ MONO
半定量分析 ≥40%细胞 2+/3+ FAST
数字病理 ≥75%细胞 2+/3+ SPOTLIGHT
这种差异要求病理科在报告中需明确注明检测平台和判定标准。目前国内已有 4款伴随诊断试剂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预计将推动检测标准化进程。
四、新兴标志物的探索性推荐
指南Ⅲ级推荐(2B 类证据)新增 FGFR2 、c-MET 等靶点检测,反映出对胃癌分子异质性的深度认知。其中 FGFR2 扩增检测需注意空间异质性特点,推荐在初诊和复发转移灶分别检测(不一致率可达 37.6%)。而 MET 过表达的判读需区分膜阳性(潜在靶向治疗获益)与胞质阳性(预后不良指标),这种生物学差异的识别需要病理医师具备精准的判读能力。
五、液体活检技术的定位变迁
与 NCCN 指南相比,CSCO 对ctDNA 检测的定位更为积极。除 HER2 动态监测外,特别指出在 TMB 检测中,血浆检测与组织检测的一致性达 78.4%(Kappa=0.62)。但指南同时强调,对于 PD-L1 CPS 评分<5 的晚期患者,当 ctDNA TMB≥10mut/Mb 时,免疫治疗 ORR 仍可达 31.2%,提示液体活检可能提供补充预测价值。
六、质量控制的进阶要求
指南新增检测前质量控制条款:要求活检标本肿瘤细胞比例≥20%(新辅助治疗后标本≥10%),组织样本离体至固定时间≤1 小时。这些要求基于中国人群研究数据:当离体时间超过 2小时,HER2 蛋白降解率可达 38.7%,显著影响检测准确性。
2024 版CSCO 胃癌指南的分子诊断更新,体现了从"单一生物标志物"向"多维检测体系"的转变。病理科需要建立分层检测流程:初诊患者必检 HER2 和MMR/MSI,二线治疗前加检 Claudin 18.2,三线后扩展 NTRK 等罕见靶点。这种阶梯式检测策略既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又能最大化患者获益,标志着我国胃癌诊疗进入精准医学的新纪元。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 2024[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