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意义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常因免疫功能低下、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如感染、脓毒症、多器官衰竭)而进展为危重症状态。近年来,血液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的特点对诊疗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结合国内外经验,系统提出了血液专科重症单元(Hemat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 HCU)的建设与管理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血液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核心内容与创新点
1. HCU的建立与配置标准
《共识》明确,HCU需具备以下条件:
· 硬件配置:包括多功能监护设备、呼吸支持系统(如无创/有创呼吸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设备等,并建议与综合ICU共享高级生命支持资源。
· 人员配置:需配备血液专科医生、重症医学医师及经过血液危重症护理培训的护士团队,强调多学科协作(如感染科、肾内科)。
2. 收治标准与分级管理
《共识》提出分层收治策略:
· 优先收治人群:包括粒细胞缺乏伴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剂量化疗后严重并发症等。
· 动态评估:采用SOFA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和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进行病情分级,动态调整治疗强度。
3. 诊疗策略与关键技术
· 原发病控制:强调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尽早重启原发病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避免因危重症延误血液系统疾病的根治。
· 感染管理:针对血液病患者易发的耐药菌感染(如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推荐联合用药方案,例如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在脓毒症中的应用,其临床有效率达62.96%,且安全性良好。
· 器官支持技术:包括机械通气、CRRT、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其中CRRT被推荐用于合并急性肾损伤或高肿瘤负荷综合征的患者。
4. 血糖与液体管理
《共识》纳入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的最新证据,建议将血糖控制在80-180 mg/dL(4.4-10.0 mmol/L)范围内,并通过静脉胰岛素输注实现精准调控。液体复苏方面,参考人血白蛋白应用共识,推荐在晶体液复苏无效时联合白蛋白,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改善药物分布。
5. 转运与多学科协作
· 院内转运:需遵循危重症患者转运原则,配备便携式监护设备,并确保信息无缝交接。
· 多学科协作:HCU应与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影像科等建立联动机制,尤其在脓毒症、出血性休克等急症中实现快速会诊。
实施难点与未来方向
1. 资源分配不均:目前HCU的建设仍集中于大型血液中心,基层医院需通过医联体转诊实现危重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2. 耐药菌感染挑战: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增多,需进一步探索新型抗菌药物(如多黏菌素联合雾化给药)及快速病原检测技术。
3. 数据驱动管理:《共识》建议建立血液危重症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分析预后因素,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专家共识(2025)》系统整合了血液危重症诊疗的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通过HCU的规范化建设、多学科协作及精准治疗策略,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化,并加强真实世界研究以验证共识的长期效果。
文章来源:
胡俊斌, 吴耀辉, 胡豫. 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5, 38(1): 1-8. doi: 10.13201/j.issn.1004-2806.202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