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南背景与目的
我国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负担居全球第三位。风湿免疫病(RD)患者因疾病本身免疫功能紊乱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结核感染风险显著升高(约为普通人群的2~5倍),且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治疗复杂。目前国内尚无针对RD合并结核病的综合性临床指南,临床实践中存在筛查不规范、治疗矛盾等问题。因此,《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旨在整合循证医学证据,为RD患者的结核病筛查、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标准化指导,降低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二、核心更新与临床要点
1. 筛查与诊断优化
• 高危人群:所有拟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如糖皮质激素≥15 mg/d、TNF-α抑制剂、JAK抑制剂等)的成年RD患者均需筛查结核感染。
• 筛查方法:优先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如T-SPOT.TB),优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尤其适用于卡介苗接种者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高发地区。胸部CT的分辨率高于胸片,推荐用于疑似肺外结核的排查。
• 诊断标准:活动性结核病(ATB)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如多灶性病变、树芽征)、病原学(涂片、培养、分子检测)及病理学证据综合判断。
2. 治疗策略调整
• 预防性治疗 :LTBI阳性患者推荐异烟肼(INH)300 mg/d单药治疗9个月或利福喷丁+INH每周一次联合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可启动生物制剂治疗。
• 活动性结核治疗:需联合抗结核药物(如HRZE方案),同时需评估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例如,利福平可加速霉酚酸酯、他克莫司代谢,需监测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
• 药物替代方案:若患者存在利福平禁忌(如合用生物制剂),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替代。
3. 特殊人群管理
•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需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毒性),优先选择肝毒性低的药物。
• 妊娠期患者:避免使用利福平(致畸风险),推荐INH单药治疗9个月,并补充维生素B6。
三、适用人群及分级建议
• 适用人群:成年风湿免疫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 分级推荐:
• 强推荐:LTBI阳性患者启动预防性治疗;活动性结核病需优先抗结核治疗,再调整免疫抑制剂。
• 弱推荐:生物制剂治疗期间出现可疑结核症状时,立即停止生物制剂并排查。
四、评估与诊断标准
1. 筛查流程:
• 基线筛查:胸部CT+IGRA;高风险地区(如中国)加做GeneXpert MTB/RIF检测。
• 治疗中监测:每3个月复查IGRA及影像学,警惕LTBI再激活。
2. 鉴别诊断:
• 需与结核病症状重叠的风湿病活动期(如SLE发热、关节痛)及NTM感染鉴别,后者多表现为慢性空洞病变且对抗结核治疗无效。
五、治疗策略与实施
1. 抗结核与免疫抑制的平衡:
• 活动性结核病必须优先治疗,但重症自身免疫病(如血管炎)需维持最低剂量免疫抑制。
• TNF-α抑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结核风险最高,应谨慎用于LTBI阳性患者;IL-6抑制剂(如托珠单抗)风险较低。
2. 新型疗法与监测:
• 宿主导向治疗(如二甲双胍、维生素D3)可能增强抗结核疗效。
•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结核症状,早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六、未来展望
2025版指南强调从“被动防控”转向“主动干预”,提出:
• 精准筛查:推广纳米孔测序、呼气挥发性有机物(VOC)检测等新技术,3小时内完成菌种鉴定及耐药基因检测。
• 疫苗研发:MTBVAC疫苗Ⅱ期临床显示保护率65%,mRNA疫苗靶向MTB分泌蛋白Ag85B,初步动物实验有效。
• AI辅助决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发的TB-Rheum模型可实时生成结核风险评分,准确率达92%。
总结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通过整合多学科证据,为临床提供了从筛查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方案。其核心在于平衡免疫抑制治疗与结核感染风险,强调个体化决策与动态监测。未来需结合新技术推广与疫苗研发,进一步降低RD患者的结核病负担。
文章来源: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病防控协作组,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5,105(17):1303-1321.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50208-0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