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内镜治疗新策略:从辅助诊断到关键疗法的跃迁
原创
指南
2025-03-31
作者:一一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消化科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以其复杂的病程和诊疗挑战日益受到临床关注。内镜检查作为IBD诊断和疾病评估的基石,早已毋庸置疑。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IBD治疗领域的价值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内镜不再仅仅是“观察者”,更成为对抗IBD的有力“武器”

近期,《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疗专家共识(2024,广州)》(以下简称“共识”)在《中华外科杂志》重磅发布,为我国IBD内镜诊疗实践提供了最新的指导。这份共识不仅细致梳理了IBD内镜检查的适应证、UC/CD的内镜诊断要点和随访策略,更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共识中针对IBD内镜治疗的多个推荐意见,预示着IBD治疗模式正在迈向“内镜主导”的新时代。

本文将聚焦于《共识》中关于IBD内镜治疗的推荐意见,从单一角度解读这份权威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共同探索内镜在IBD治疗中蕴藏的巨大潜力。

内镜治疗:IBD综合管理中的“精兵强将”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IBD管理的核心。然而,药物治疗在解决IBD相关并发症,特别是肠道狭窄、瘘管、脓肿以及癌前病变等方面,常常面临挑战。传统的外科手术虽然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其创伤大、恢复期长,且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镜治疗的出现,为IBD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它以其微创、精准、可重复操作等优势,在IBD的综合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共识》中,关于内镜治疗的多个推荐意见,充分体现了专家组对内镜治疗价值的高度认可:

对IBD中所有可见的异型增生,应密切随访,具有内镜治疗指征时,可行内镜下病灶切除术。(证据质量:高;推荐质量:强)

IBD患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内镜下切除异型增生病灶,是预防IBD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策略。高等级的推荐强度,强调了内镜在IBD癌前病变管理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发现的异型增生,内镜医生需具备识别和判断能力,根据病灶的大小、形态、分级等,选择合适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力求完整切除病灶,降低癌变风险。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内镜下狭窄切开术是治疗克罗恩病患者肠道短节段狭窄的合理选择。(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

肠道狭窄是克罗恩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肠梗阻、腹痛、营养不良等严重问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对于纤维化狭窄效果有限,而外科手术则创伤较大,且可能导致短肠综合征。

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狭窄切开术,为克罗恩病肠道狭窄的治疗提供了微创有效的选择。球囊扩张术利用球囊扩张狭窄段,解除梗阻;狭窄切开术则通过内镜下切开狭窄环,扩大肠腔。这两种技术均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短节段、非复杂性狭窄。高等级的推荐意见,肯定了内镜下狭窄治疗在克罗恩病管理中的价值,提示临床医生应积极考虑内镜治疗方案,以减少患者的手术需求。

内镜下切开术对于克罗恩病并发的穿透性病变(如瘘管、脓肿)具有治疗作用。(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弱)

克罗恩病穿透性病变,如瘘管和脓肿,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传统治疗以药物和外科手术为主,但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内镜下切开术,为克罗恩病穿透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内镜下切开瘘管或脓肿,可以促进引流,减轻炎症反应,加速愈合。虽然该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相对较低,但考虑到穿透性病变的治疗难度,内镜下切开术仍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特定情况下,如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经结肠镜辅助置管粪菌移植术可用于治疗难治性UC。(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弱)

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难治性UC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共识》中,推荐经结肠镜辅助置管进行FMT,体现了内镜在FMT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肠镜引导下置管,可以确保菌液精准输送到结肠,提高FMT的疗效。虽然目前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该推荐意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尤其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UC患者,FMT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IBD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可酌情考虑内镜下止血治疗。(证据质量:中;推荐强度:强)

消化道出血是IBD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内镜下止血术,如电凝、钛夹、止血喷洒等,是治疗IBD相关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中等证据质量和强推荐强度,表明内镜止血在IBD出血管理中的重要性。当IBD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应及时进行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下止血方法,迅速控制出血,改善患者预后。

胶囊滞留的处理及内镜下穿孔的处理

虽然这两个推荐意见并非直接的“治疗”手段,但它们都与内镜操作相关,体现了内镜医生在IBD管理中的责任和担当。胶囊内镜滞留是IBD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潜在风险,内镜医生需要根据滞留位置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甚至需要内镜或外科手术取出胶囊。对于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生的穿孔,内镜医生需要迅速识别和处理,并联合多学科团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内镜治疗的未来展望

《共识》中关于IBD内镜治疗的推荐意见,不仅是对现有临床实践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人工智能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三维内镜等新技术的涌现,IBD内镜治疗的手段将更加多样化,疗效也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

  • 更精准的内镜下治疗:借助更先进的内镜成像技术和导航系统,实现对病灶的更精准定位和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 更微创的内镜治疗:研发更精细、更灵活的内镜器械,实现更微创的治疗操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恢复期。

  • 更个性化的内镜治疗:结合患者的基因、肠道菌群等个体化信息,制定更个性化的内镜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内镜与药物治疗的更紧密结合:探索内镜引导下的局部药物输送技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减少全身药物的副作用。

结语

《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疗专家共识(2024,广州)》的发布,为我国IBD内镜诊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其中,关于内镜治疗的多个推荐意见,清晰地展现了内镜在IBD管理中从辅助诊断向关键疗法转变的趋势。内镜医生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不断学习新方法,提升内镜操作技能,更好地发挥内镜在IBD治疗中的作用,为IBD患者带来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文献来源: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4,广州)[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4,41(12):925-94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