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男,69岁。因纳差伴消瘦3个月于2022年10月14日人院。
体格检查: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既往无慢性病或特殊疾病史。
辅助检查:红细胞3.64x1012/L,血红蛋白118g/L,白蛋白(ALB)38.3L,前白蛋白(PA)124.0mg/L,腺苷脱氨酶(ADA)35.4U/L,糖(GLU)3.68 mmol/L,脂蛋白(a)336 mg/L,乳酸脱氢酶(LDH)447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369U/L,磷(P)0.83mmol/L;糖类抗原199(CA199)242.16KU/L,糖类抗原242(CA-242)105.83 IU/ML;血清铁蛋白(FERR)405.04 ngml,血浆醛固酮(ALD)53.91 pg/ml;(24时)皮质醇(CORT):4.51 mg/dl,(早8时)皮质醇(CORT):4.69pg/dl,(下午4时)皮质醇(CORT):4.71 pg/dl;(24 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56.80pg/ml,(早8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187.70 pg/ml,(下午4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ACTH):172.10pg/ml,提示强度贫血、低蛋白血症、肿瘤指标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肾上腺区探及大小约69mmx62mm低回声,左侧肾上腺区探及大小约88mmx60mm低回声,边界清,形态欠规整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腹部增强CT提示:双侧肾上腺占位,左侧大小约6cmx8cm,右侧大小约4cmx6cm,见图1。
垂体MR平扫:蝶鞍稍大,内大部脑脊液信号充盈,垂体相对扁平、高度约3mm,垂体内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垂体柄居中视交叉显示清晰,未见明确异常信号两侧海绵窦清晰。
PET-CT检查:双侧肾上腺占位FDG代谢异常增高,右肾动脉后方结节FDG代谢异常增高,考虑多发恶性病变(淋巴瘤?)。拟诊为双侧肾上腺淋巴瘤,可疑。CT引导下左肾上腺肿物穿刺活检,见图2。
病理检查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图3)。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RCC(-),CDl0(-),CDll7(-),CK(-),EMA(-),CD20 (+),CD3(-),Ki67(+80%),GPC3 (-)。CD20免疫组化染色,弥漫强的膜阳性(图4)。
于2022年11月9日起行利妥昔单抗、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博来霉素、环磷酰胺和泼尼松方案化疗1周期,2022年12月7日~2023年6月26 口再次原方案治疗6周期,化疗药物予减量应用,随访肿瘤明显缩小。继续随访中。
讨论
临床上双侧PAL较单侧常见,占总PAL病人发病率的75%。其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CBCL),且该亚型增殖活性高,具有频繁的PD-L1基因改变,预后差。进一步可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和非GCB两种类型。
PA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且单侧肾上腺起源率较高。肾上腺上无淋巴结,其发生可能与造血系统异常、免疫系统障碍、病毒感染、基因突变等有关。 PA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痛、肾上腺偶发瘤以及B症状多见,部分病人累及心脏,造成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具体影响取决于肿块的浸润位置与大小。本例病人以纳差、消瘦入院,其余无特殊不适。PAL的诊断依靠彩超、CT、 MRI、PET-CT等检查,临床上需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癌、嗜铬细胞瘤、转移瘤鉴别,有的PAL病人甚至合并嗜铬细胞瘤。继发性的肾上腺弥漫大B淋巴瘤需要完善PET-CT等全身检查,排除其他肿瘤起源的可能性。
PAL的确诊依赖于组织穿刺活检,但需避免因儿茶酚胺过量分泌造成的高血压危象的风险。PAL的治疗没有明确的指南,临床上大多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对于CD20(+)的PAL病人,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还可预防性的使用鞘内注射、 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等手段,来延缓病人病情进展。PAL的预后不佳,尽管化疗初期效果显著,随着时间推移,也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
参考文献:[1]张鹏,彭森,董洋,等.原发性肾上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J].临床外科杂志, 2024, 32(5):479-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