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是一种极为罕见且高度侵袭性的肺癌亚型,其组织学特征为恶性上皮成分与肉瘤样成分的混合,预后极差。PSC在所有肺癌病例中占比仅为0.1%-0.4%,且常在疾病晚期才被诊断,导致治疗选择有限。本文报告了一例以大腿疼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的老年女性患者,其最终被确诊为肺肉瘤样癌。这一病例的罕见性在于其非典型表现,提示临床医生在面对类似症状时需拓宽诊断思路。
病例报告
一名80岁中国籍女性,非吸烟者,因左侧大腿疼痛性肿块3周就诊。患者既往无明显肺部疾病史,亦无吸烟史。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大腿远端股外侧肌处有一约5cm×4cm的卵圆形肿块,触之疼痛明显。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该肿块位于股外侧肌远端与深部周围筋膜交界处,边界清晰,但与周围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粘连。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初步鉴别诊断包括周围神经鞘瘤和软组织肉瘤。入院时,胸部X光检查意外发现右上肺叶有一类似肿块的不透明影。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右肺尖部存在一个5.4cm×5.3cm的坏死性肿块,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高度怀疑恶性病变。鉴于患者存在多处可疑病变,我们依次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超声引导下纵隔淋巴结活检以及床旁大腿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显示,4R组纵隔淋巴结活检发现转移性低分化非小细胞癌,而左侧大腿肿块的组织学特征则表现为肉瘤样(多形性)癌。为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起源和性质,对两份样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AE1/3弥漫性,阳性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p40均为阴性,提示大腿肿块为肺部原发灶的转移性软组织肿块,具体为多形性肉瘤样癌。此外,下一代测序(NGS)检测发现患者存在MET基因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这种突变在肺癌中的发生率仅为2%-3%,较为罕见。
基于上述诊断结果,患者开始接受特泊替尼(Tepotinib)225mg口服治疗,并在出院后于肿瘤科门诊接受定期随访。治疗2个月后复查CT显示,右肺尖部肿块及纵隔淋巴结的大小显著缩小,表明患者对特泊替尼治疗反应良好。
讨论
肺肉瘤样癌(PSC)是一种罕见的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其组织学特征为恶性上皮成分与肉瘤样成分的混合,表现出显著的组织学异质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PSC可分为五个亚型:多形性癌、巨细胞癌、梭形细胞癌、癌肉瘤和肺母细胞瘤。本例患者为多形性癌,其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形态多样,核分裂象多见,且伴有明显的坏死和出血。
PSC的诊断具有挑战性,主要源于其组织学异质性和非特异性临床表现。许多患者在疾病晚期才被诊断出来,常以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然而,本例患者为女性、非吸烟者,且主要表现为大腿肿块,与PSC的典型临床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此外,PSC在老年患者(平均诊断年龄65-75岁)、男性、重度吸烟者中更为常见,并且倾向于发生在上叶,这与本例患者的特征亦不完全相符。
由于PSC的罕见性,目前尚无确定的标准治疗方案,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但由于其侵袭性强且容易在早期对化疗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例患者携带MET基因14号外显子跳跃突变,对特泊替尼治疗反应良好,提示靶向治疗可能为部分PS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评估其在这一特定亚组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结论
肺肉瘤样癌(PSC)是一种罕见且高度侵袭性的肺癌亚型,预后极差,其诊断和治疗均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以非典型症状(如本例患者的大腿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可能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可靶向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选择,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PSC的生物学行为和治疗靶点,以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THE PAINFUL THIGH MASS AS AN OMINOUS SIGN OF A RARE AGGRESSIVE LUNG CARCINOMA-A CASE REPORT COLIAT, CHEILA MAY et al.CHEST, Volume 166, Issue 4, A4114 - A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