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32岁,因"面色苍白、乏力24年,间断腹痛、黑便15年余"入院。患者1997年以缺铁性贫血起病(HGB 60-70g/L),2006年起间断出现不全小肠梗阻,且症状发作渐频繁。2011年因胶囊内镜坎顿,行剖腹探查+病变肠段切除,术中见回盲瓣上约150cm处肠套叠,套叠肠段前后40cm内可见多发溃疡;术后病理:肠黏膜面节段性溃疡,间隔1-4cm不等,可见节段分布的狭窄带,狭窄带边缘可见多个憩室,狭窄处见黏膜上皮缺损,纤维组织增生,考虑"多发性麦克尔憩室可能"。术后恢复饮食后间断排黑色糊状便,需持续口服补铁,HGBmin 43g/L,术后2年间断出现不全肠梗阻发作。2014年外院完善小肠镜:回盲部上150cm回肠中段局部肠腔溃疡伴狭窄,狭窄直径约0.5cm,局部可见2处可疑瘘管;考虑克罗恩病可能,加用泼尼松30mg/d(0.75mg/kg)×1月,后续规律减量,总疗程3月,颇得斯安1000mg tid维持,患者黑便及不全肠梗阻大致同前。2019年复查结肠镜:末段回肠可见环形溃疡;小肠镜:进镜至距幽门口200cm处小肠,多发小溃疡,溃疡面见血凝块,部分肠腔狭窄;考虑克罗恩病可能,嘱全安素饮食,加用泼尼松40mg/d(1mg/kg)×1月,规律减量,总疗程3月减停,同时予西罗莫司治疗(1月后因严重口腔溃疡停用),患者腹痛及黑便大致同前,体重未增加。为进一步诊治入院。病程中无明显脱发、口腔溃疡、皮疹及关节肿痛,精神、睡眠尚可,小便正常,大便及体重变化详前。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抑酸治疗后黏膜愈合,父母为姨表亲近亲结婚,1哥1姐体健,2011年起闭经。入室查体:BP 90/50mmHg,HR 92bpm,BMI 16.80kg/m2,营养差,口唇、睑结膜黏膜苍白,心肺查体大致正常;腹软,无压痛,肠鸣音调高,4bpm。
二、辅助检查
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HGB 85g/L(MCV 82.7fl),便常规:OB(+);血生化:Alb 20g/L,余肝肾功大致正常;炎症指标:ESR 19mm/h,hsCRP 20.39mg/L;铁4项:Fe 13μg/dl,Fer 15ng/ml,TIBC 118μg/dl;球蛋白+补体:IgG 4.67g/L;抗核抗体谱(17项)、系统性血管炎相关自身抗体谱(4项)、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未见明显异常;TB细胞亚群11项(感染科):B# 104/μl,T4# 216/μl,T8# 232/μl,38T8% 77.6%,DRT8% 44.9%;CMV/EBV-DNA、CMV-IgM阴性;T-SPOT.TB:0+0FC/10S6MC;CDAB等便病原学(-)。
▲图1 末段回肠及第5-6组小肠多发狭窄,肠壁增厚,黏膜异常强化明显
肠道超声:末段回肠、第5、6组小肠肠壁节段性增厚,伴其近段肠管扩张,节段性狭窄可能;CTE:小肠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僵直,黏膜面明显强化,右下腹及盆腔小肠局部肠腔重度狭窄并不全性肠梗阻。手术病理会诊:(小肠)小肠壁多灶浅溃疡形成,深及黏膜下层,伴纤维组织增生,近溃疡少部分黏隐窝结构紊乱,其余黏膜及肌层、浆膜侧未见特殊,系膜偶见血管壁增厚,病变形态倾向于缺血损伤,除外继发性因素可考虑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全外显子检测:SLCO2A1纯合突变,NM_005630 .2:c.1106G>A (p.Gly369Asp)。
三、拟诊讨论
患者青年女性,青少年起病,慢性病程。临床主要表现为长期黑便,间断有下腹绞痛,腹部可见肠型,肠鸣音高亢,HGBmin 43g/L,便潜血(+),炎症指标不高。外院多次消化内镜及影像学均提示存在多发小肠溃疡,呈节段性分布,部分肠腔狭窄,影像学曾提示存在可疑肠瘘形成,但后续复查未证实。病变肠段手术大体标本可见回肠黏膜节段性环形溃疡,可见节段分布的环腔狭窄带,镜下可见狭窄处见黏膜上皮缺损,纤维组织增生,急慢性炎症成分不突出;全外显子组检测提示存在SLCO2A1基因1106G>A (p.Gly369Asp)位点纯合突变。病程中曾加用2轮激素诱导,5-ASA维持缓解治疗及短期免疫抑制治疗(西罗莫司),术后切除病变肠段后仍间断出现不全肠梗阻及慢性消化道出血,需间断输血对症支持治疗。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父母为近亲结婚(姨表亲,奶奶与外婆为亲姐妹)。结合患者长期慢性不全小肠梗阻及隐源性消化道出血,无长期NSAIDs药物使用史,无明确肠瘘,结直肠黏膜受累及肛周病变,小肠病变主要累及空回肠,为多发短节段溃疡,部分为环形溃疡伴环腔狭窄,病理下溃疡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纤维化较为突出,且存在SLCO2A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综合考虑患者CMUSE诊断明确。
四、鉴别诊断
1.小肠克罗恩病(SBCD):患者小肠病变为主,有溃疡、狭窄,节段性,曾经有内镜及影学提示有肠瘘(后复查未见),需考虑SBCD的可能。SBCD通常难以与CMUSE鉴别,亦可表现为反复不全肠梗阻、慢性消化道出血。但SBCD患者通常全身炎症状态较为明显,可以慢性腹泻起病,出血相对不突出,且SBCD黏膜溃疡通常较深,呈纵行表现,可有侵透性病变行为同时可出现全消化道受累表现。患者内镜下为短段节段病变,部分为环形溃疡及环腔狭窄,未见典型纵行溃疡及铺路石样改变,病理下仅有黏膜及黏膜下层受累,未见隐窝炎、隐窝脓肿,考虑克罗恩病证据不足。
2.药物相关黏膜损伤,如NSAIDs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表现为黏膜糜烂及溃疡,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局部肠腔狭窄及出血性病变,通常需要明确药物滥用史及停药后黏膜修复等证据支持,患者无NSAIDs类药物服用史,暂不考虑。
3.免疫缺陷病,患者青少年起病,父母为近亲结婚,且外周血IgG水平偏低,应警惕存在免疫缺陷病可能。部分免疫缺陷病患者出现黏膜免疫紊乱,进而出现黏膜散在浅溃疡,但患者无反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史,初步评估固有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未见明显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未见免疫调节相关基因有意突变,考虑免疫缺陷病证据不足。
五、治疗
患者消化道出血及蛋白丢失较为突出,且CTE可见明显黏膜异常强化,入院评估后嘱全安素饮食,予患者泼尼松40mg/d(1mg/kg),共治疗1月,此后每周减5mg至20mg/d后每2周减5mg,同时加用沙利度胺50mg/d逐渐加量至100mg/d,辅以补钙、营养神经及口服补铁治疗。
六、治疗效果、随访及临床转归
入院后经过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治疗,患者用药1周内腹痛减轻,治疗3月内黑便未再发。目前已过渡为安素饮食为主,辅以少渣饮食改善口味,体重42→47kg,监测HGB 72→121g/L,Alb 21→35g/L,ESR 19→8mm/h,hsCRP 20.3→3.2mg/L。
讨论
CMUSE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小肠溃疡性疾病,主要累及空、回肠,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多发肠腔狭窄性病变。本病通常为青年起病,病程迁延,临床表现为慢性不全小肠梗阻,隐源性消化道出血,部分可出现蛋白丢失性肠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与小肠克罗恩病极其类似,90%的CMUSE患者病初被误诊为SBCD。然而相比于CMUSE,SBCD患者常以腹泻(37.7% vs. 0%)、腹痛(91.8% vs. 85.7%)为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37.7% vs. 71.4%)相对不突出。此外,CMUSE患者黏膜溃疡均为浅溃疡,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故而罕有出现穿孔、瘘管形成及肛周病变等穿透性病变行为。SBCD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升高比例更为显著(68.4% vs. 28.6%),目前认为只有处于肠梗阻急性发作时期CMUSE患者才会出现系统性炎症状态。小肠影像学检查,如CTE或MRE及小肠内镜检查是评价CMUSE患者肠道病变范围、程度及性质的主要手段,但胶囊内镜检查要格外慎重,胶囊坎顿风险极高(60% vs. 20%),多数患者需手术或内镜干预取出坎顿胶囊。
目前CMUSE的治疗无统一定论,多数临床中心遵循炎症性肠病诊疗策略进行治疗。起初糖皮质激素被认为是CMUSE的一线治疗方案,甚至激素疗效被纳入部分研究CMUSE的诊断标准中。然而,部分患者存在激素抵抗,其中女性患者更为多见,这些患者消化道出血及肠道蛋白丢失程度更为突出。日本学者在小肠多发溃疡性病变患者中检出SLCO2A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并重新定义此类疾病为SLCO2A1基因相关慢性肠病(CEAS),存在该基因突变的患者以女性为主,且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然而CEAS和CMUSE患者临床表现相似,肠道溃疡病变累及肠段无明显差异,且内镜下及病理学改变大致相似,目前的治疗策略大致相同,所以我们倾向于将CEAS归类为CMUSE的一大亚类。
针对激素抵抗、激素依赖的CMUSE患者,目前各中心治疗经验极其有限,包括硫唑嘌呤在内的多种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沙利度胺存在抑制血管新生及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在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克罗恩病患者中疗效尚佳,然而沙利度胺在CMUSE患者中维持缓解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生物制剂,如抗TNF-α单抗和抗整合素α4β7单抗治疗CMUSE成功的个案经验有陆续报道,但仍需长期维持治疗经验明确。70%激素抵抗的CMUSE患者会因消化道出血或肠梗阻接受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然而术后复发风险极高,因此针对CMUSE患者综合治疗策略有待调整。
随着对CMUSE病因深入探讨,目前认为前列腺素代谢通路改变可能与本病的致病机制有关,PLA2G4A及SLCO2A1基因突变为潜在致病突变。PLA4G2A基因编码一类磷酸酶,参与前列腺素前体的合成,该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导致前列腺素及血栓素生成障碍,从而影响黏膜屏障功能及血小板聚集。SLCO2A1基因编码前列腺素转运蛋白,基因功能缺失引起前列腺素细胞内利用、降解障碍,黏膜层过多的前列腺素引起巨噬细胞异常激活,诱发黏膜免疫紊乱,此外局部小血管扩张也增加了溃疡出血风险。因此对于CMUSE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或前列腺素代谢通路评估尤为重要,针对前列腺素代谢通路的调节可能成为此后部分CMUSE患者治疗的方向。
总之,CMUSE是一类罕见的小肠多发狭窄性、出血性溃疡疾病,目前综合治疗方案尚无定论,针对前列腺素代谢通路的评估可能为后续靶向治疗提供思路。
文献引用:阎鹏光,李景南.表现为反复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的难治性小肠多发溃疡一例[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2(2022-01-06)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第三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信息传播与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联系邮箱lighter@medical-ligh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