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
出疹前7~21天有麻疹患者接触史,或麻疹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并有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临床表现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出现柯氏斑或有麻疹典型的皮疹特点及出疹顺序。
(三)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麻疹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
2.培养分离到麻疹病毒(非疫苗株);
3.出疹后28天内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采血前8~56天内无麻疹疫苗接种史);
4.血清麻疹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一)风疹
全身症状轻,口腔黏膜光整,无黏膜斑。起病1~2天出疹,迅速遍及全身,皮疹色淡,2~3天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出疹时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肿大。口咽拭子或唾液风疹病毒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二)幼儿急疹
起病急,骤起高热,持续3~5天,体温下降或正常后全身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唾液疱疹病毒6型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三)猩红热
多见于学龄前或学龄儿童,急性发热,皮疹多于发病1天内出现,皮疹针尖大小,高出皮面,可伴瘙痒,疹间皮肤可充血,疹退后指、趾皮肤有脱皮。伴咽痛,扁桃体红肿,可见杨梅舌或口周苍白圈,颈部淋巴结肿大。咽拭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或抗原或核酸阳性,或血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倍及以上升高有助诊断。
(四)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多见于婴幼儿,以持续发热、睑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梭型红肿及恢复期指趾端脱皮等为主要表现,病程中也可出现皮疹,但无麻疹特征性出疹顺序及色素沉着,无口腔黏膜斑。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五)肠道病毒感染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儿童发病率最高,可出现全身性皮疹,以丘疱疹多见,无麻疹特征性出疹顺序,口腔黏膜可见溃疡,无麻疹口腔黏膜斑,出疹后一周左右皮疹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有助鉴别。
(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原发感染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表现为急性发热、咽峡炎、扁桃体肿大伴渗出且多有膜状物覆盖、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少部分患者出现类似麻疹样皮疹,但无麻疹典型的出疹顺序及口腔黏膜斑,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多数患者肝酶异常。急性期血清抗EBV-CA-IgM阳性和/或血清EB病毒DNA阳性可助诊断。
(七)药物疹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所引起的麻疹样皮疹较常见。无黏膜斑,皮疹多样,无麻疹典型的出疹顺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可升高,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麻疹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