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因“上腹痛5天”于2022年5月26日就诊。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伴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嗜睡、乏力、尿黄。既往体健,否认HBV感染危险行为(如吸毒、输血、饮酒等),家族及接触者无HBV感染者。
二、临床表现
• 症状:上腹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嗜睡、乏力、尿黄。
• 体征:
• 嗜睡,皮肤、巩膜中度黄染;
• 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
• 扑翼样震颤阳性(提示肝性脑病)。
三、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
• TBil 129.5 μmol/L,DBil 104.7 μmol/L(黄疸进行性加重);
• ALT 2,035 U/L,AST 2,039 U/L(肝细胞损伤显著)。
2. 凝血功能:
• PT 45.7 s,INR 3.61,PTA 12.6%(凝血功能障碍,符合肝衰竭诊断标准)。
3. 病原学:
• HBsAg 27.64 IU/mL,HBeAg阴性,HBV DNA 2.82×10⁴ IU/mL;
• 抗-HBc-IgM阳性(提示急性HBV感染)。
4. 其他检查:
• 腹部CT:肝脏表面光整,肝实质密度稍减低;
•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HAV、HCV等均阴性。
四、诊断
根据2018年版肝衰竭诊治指南,患者符合以下标准:
1.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嗜睡(肝性脑病Ⅱ度);
2. TBil日上升>17.1 μmol/L,INR>1.5;
3. 排除其他病因(如药物、酒精、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最终诊断:急性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
五、治疗过程
1. 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抗病毒(0.5 mg qd)。
2. 支持治疗:
• 保肝降酶:还原型谷胱甘肽、异甘草酸镁、熊去氧胆酸;
• 补充血浆及冷沉淀改善凝血功能;
• 短期激素(甲基强的松龙40 mg×2天)控制炎症反应。
3. 并发症管理:控制肝性脑病(乳果糖口服)、纠正低蛋白血症(白蛋白输注)。
六、转归与随访
• 住院期间:治疗17天后,TBil降至正常,ALT/AST显著下降,PTA恢复正常。
• 出院后:HBsAg阴转,抗-HBs阳转(159.1 mIU/mL),HBV DNA<20 IU/mL。
• 1年随访:
• 肝功能、凝血功能正常;
• FibroScan检测:肝硬度4.2 kPa,脂肪衰减150 dB/m;
• 肝脏B超未见异常,提示完全恢复。
文章来源:Citation全栩枫, 熊淑娥, 周文青, 等. HBV急性感染相关肝衰竭临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学转换1例报告[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7): 1446-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