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L的临床综合征。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L称粒细胞缺乏症,病死率高。白细胞减少症临床常见于肿瘤、甲亢、肝病、结核、风湿病等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常影响治疗的进程。现对白细胞减少症的药物治疗概述如下。
1西药
1.1利血生 为典型的噻唑羧酸类升白药物,其成分为半胱氨酸和苯乙酸,有促进白细胞增生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放疗和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用量为口服20mg/次,每日3次,疗程4周。偶见致过敏性皮疹。
1.2维生素B4 是核酸的活性部分,为维持生物体代谢功能的必要成分,白细胞缺乏时,其能促进白细胞增生。剂量为口服10~20mg,3次/d,疗程2~4周。有报道维生素B与其他升白药物(地榆升白片、鲨肝醇)联合应用的总有效率为66.7%~80%,常规剂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1.3鲨肝醇(a-正十八碳甘油醚) 为动物体内固有物质,在骨髓造血组织中含量较多,可能是体内造血因子之一,有促进白细胞增生及抗放射线的作用。文献报道,单用鲨肝醇对化疗药物、放疗或氯霉素等因素所致白细胞减少作用较缓慢,治疗有效率为55%~60%,但效果不稳定;与维生素B.或地榆升白片等联合应用效果较好。用药剂量为口服50~150mg,每日3次,4~6周为一疗程。有报道服用后会引起咽炎。
1.4肌苷(次黄嘌呤核苷) 是一种以次黄嘌呤为碱基部分的核糖核苷。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的合成,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但据文献报道,其有效率仅为50%左右,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尚需进一步探讨。不良反应主要为胃部不适和过敏反应,偶见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3]。常用剂量为口服200~400mg,3次/d;静注或静滴200~600mg,1~2次/d。疗程为1周。
以上4种药物成分均为生物体内物质,参与体内代谢。分析现有文献,其升高白细胞的疗效尚不稳定,作用机制亦不明确。
1.5碳酸锂 通过拟细胞因子作用提高白细胞水平。具体机制可能为:①锂离子影响钾、钠离子的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锂盐可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降低环磷酸腺苷含量有关;②刺激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促使白细胞集落(CFU-C)的增殖和分化。一般于其他升白药物治疗无效后应用。口服0.25g/次,2~3次/d。用药期间需动态监测外周血血锂浓度,目前由于缺乏锂浓度监测措施,故临床应用受限。
1.6重组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向粒细胞、巨噬细胞分化,促进其发育成为成熟的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对不同原因所致的白细胞下降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且起效时间短。一般于化疗后成人中性粒细胞<1×10°/L、WBC<2×10°/L时,儿童中性粒细胞<0.5×109/L、WBC<1×10/L时应用;用药剂量可根据白细胞减少程度增减,但当中性粒细胞数升至5×10°/L以上时应停止应用。CM-CSF不良反应较重,可引发严重骨痛和肌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头痛、乏力、失眠等,亦有致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值得注意的是其使用不当可诱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尚不能排除其可能为肿瘤的生长因子;另外其价格较高。我们认为其用于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的治疗是适当的,但不能作为白细胞减少的常规治疗药物。
2中药
中医认为,白细胞减少症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亏损;或外感病邪;或久病误治;或气滞血瘀;或由药物所伤导致气血俱虚,阴阳失和,脏腑亏损。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专方,即选择药物组成组方,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常见的中药专方有复方皂矾丸、健脾益肾冲剂、增白冲剂、升白口服液等。以单味药成药的仅有地榆升白片。
2.1复方皂矾丸 由皂矾、西洋参、海马、肉桂、大枣、核桃仁六味药组成。文献报道其对肿瘤及急性白血病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损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发白细胞减少等有治疗作用。剂量为每次9粒,3次/d,疗程为1~3周。
2.2地榆升白片 由单味中药地榆制备而成,主要成分为皂苷、鞣质以及黄酮等;促进造血的有效成分为地榆皂苷。能恢复外周血象,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防止放化疗对骨髓造血组织的损伤破坏,改善骨髓造血微循环,提高白细胞水平;能促进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诱导造血生长因子的产生,低浓度即可引起粒单系造血祖细胞集落数升高。对已经发表的65篇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显示,肿瘤放化疗过程中应用地榆升白片升高白细胞疗效确切;对重度白细胞减少症,其与G-CSF联用可减少G-CSF用量,减轻G-CSF的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用药剂量为每次2—4片。3次/d,20—30 d为一疗程。无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