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大剂量肌苷对心肌疾病的治疗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病,经临床观察,发现其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病毒性心肌炎(VMC)、急性心肌梗塞(AM)、心脏骤停等治疗有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选择
1.1心脏骤停2例,其中1例男性,60岁,诊断为冠心病并发病窦综合征。心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34~50/min,并频繁出现短暂性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既往有昏厥史。因经济困难不同意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仅给654-2、阿托品、心宝等对症治疗。住院期间,曾二次出现心脏骤停,均能及时抢救成功。另1例为男性68岁,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并房颤、左心衰。住院期间也突发心跳骤停,能及时抢救,也获成功。
1.2DCM组5例均男性,年龄40~68岁。入院时均有心衰,其中2例并房颤。
1.3AMI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3岁和81岁,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入院时均有严重心绞痛和心源性休克。
1.4VMC组11例:其中男1例,女10例,年龄18~35岁,入院时有胸闷、心悸、气促、头晕、乏力等一项或多项症状,ECG示ST-T改变或频繁室性、室上性早搏、个别合并有短暂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排除了其他心肺疾病。2治疗和观察方法
2.1心脏骤停者在常规心肺复苏的同时应用肌苷注射液2g直接静脉推注,隔5~10min 1次,共用1~2次。
2.2VMC、DCM、AMI组在常规治疗如输氧、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或硝酸酯的基础上应用10%GS500ml加肌苷2.4g静脉滴注,1/d,10~12天为1疗程。2例AMI未用溶栓治疗。
2.3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ECG、UCG改变,以注射肌苷1个疗程作统计。
3治疗效果
3.12例心脏骤停病例在心脏骤停后心电监护均显示室颤,立即进行抢救复苏,经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静注肾上腺素、交替静注利多卡因和电复律、静注可拉明、碳酸氢钠等措施后,病人仍反复交替出现室扑、室颤、阵发性室上速,持续5~10min。当时考虑病人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氧、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有关,遂用肌苷2g直接静脉推注,经10min后,病人恢复正常窦性心率,最后心肺脑复苏成功。
3.2DCM组4例,治疗前3例心功能为Ⅳ级,1例为2级,有严重的心衰症状、体征,治疗后心衰症状迅速改善,心功衰由Ⅳ级转为Ⅱ级(见表1)。
3.32例AMI入院时均有心绞痛、窦缓和低血压,治疗第2天(未用溶栓治疗)心绞痛消失,血压、心率正常、ST段恢复正常,不出现心律失常,1周后即能下床活动(见表2)。
3.4VMC组治疗后症状消失快、精神好,但对早搏控制不满意,尽管加用了抗心律失常药部分病人早搏仍不消失(见表3)。
4讨论
肌苷亦称次黄嘌呤核苷,它是体内ATP等腺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外源性肌苷进入血液后,能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活化辅酶A和丙酮酸氧化酶类,使处于低能缺氧状态下的细胞继续顺利地进行代谢,并参与人体能量代射和蛋白质合成,能提高细胞内ATP水平并能转变为各种核苷酸。临床常用来治疗心脏病、肝炎、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但由于常用的剂量小,治疗效果不显著。国内外不少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大剂量肌苷每次2g或50mg/kg静注,发现肌苷对肾、肝脏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1~3];对体外循环中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4];能增加正常心肌和缺氧心肌的收缩功能;能舒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使心肌的血流改善和后负荷减轻,提高心脏工作性能而表现强心作用,可使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病人的左室功能改善。此外肌苷能使心肌的传导性增高和不应期延长,可阻断兴奋折返,有防止折返型心律失常的作用。肌苷尚能对抗哇巴因、氯化钡、乌头碱等多种药物诱发的动物性心律失常[s]。
本文各组病例用大剂量肌苷静滴或静注并辅以对症治疗后,疗效显著,比较突出的是症状消失快,精神、食欲、心功能恢复快。2例AMI病人经入院处理后,心绞痛很快停止,血压、脉搏平稳,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治疗的第2天复查心电图发现原来抬高ST段已降至基线,3例心跳骤停病人经静注肌苷后原来紊乱心律很快转为正常心律。疗效观察结果与上述肌苷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基本相符合。
肌苷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它增加心肌细胞内ATP含量有关,因为肌苷可能通过嘌呤再利用途径而增加心肌细胞内ATP的含成。但可引起血尿酸暂时性升高,本组曾抽查10例病人血尿酸浓度平均为416ymol/M,(295~545ymol/L),稍为升高。因尿酸有抗氧自由基作用,暂时升高可不处理,若长期明显升高可加用别嘌醇治疗。
肌苷属心肌营养药,和其他心肌营养药相比,其优点是价格便宜,使用安全,临床应用时加大剂量,能起到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