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地区Hp感染现状
Hp的持续感染会造成消化性溃疡的反复复发,甚至可能最终进展到胃癌。根除Hp,可治愈大多数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从而防止复发。近些年,台湾地区经过推行Hp根除治疗,其感染率从20年前的54.4%降至现在的42%,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Hp感染人群来看,仍然是老年人居多,但主要为幼儿时感染。随着环境的改善、药物治疗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Hp在人群中感染率的下降,促使台湾地区胃癌的发生率也从四大癌症的排名退落到第9名,并且在持续下降中。
以上是台湾地区Hp感染的总体现状,随后吴教授又具体分析了马祖群岛Hp相关感染现状。众所周知,马祖群岛是台湾地区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2004年高达85人/10万人;经开展Hp根除治疗后,现在马祖群岛胃癌的发病率降为20人/10万人。
以上数据说明,经过多年的Hp根除治疗后,马祖群岛胃癌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意味着根除Hp确实能够达到防治胃癌的目的。
二、台湾地区Hp根除方案有哪些?效果如何?
目前,令世界各国一直很困惑的事情就是Hp根除率的持续走低。从论文提供的数据来看,2005年Hp根除率高达90%,但在2014~2020年间,Hp根除率已经降低到70%,甚至是60%。
从近20年连续走低的Hp根除率不难看出:一方面全球Hp抗药性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前Hp的治疗需要依靠增加给药频次与剂量、延长治疗疗程,来达到根除治疗的目的。那么,台湾地区是如何提高Hp根除率的呢?吴教授介绍道:方法一是将治疗时间拉长,从先前的7天延至14天;方法二是增加抗生素的给药剂量或数量。同时,台湾地区正在推行药敏检测,通过检测结果来选择具体的抗生素,尤其是对于抗生素抗药性大于15%的地区,吴教授强调必须基于药敏检测结果来选择抗生素,不可盲目使用,以免增加抗生素抗药性。
但上述策略在具体实施时仍会遇到困难,其中,难治性Hp感染的处理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造成“难治性”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并未遵循相关共识推荐(方案、原则)进行治疗,抑或是考虑到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而拒绝治疗;此外,Hp对根除方案中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上升也是导致难治性Hp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临床中难治性Hp感染如何正确应对呢?吴教授再次强调:药敏检测是降低抗生素抗药性的可靠途径。只有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抗生素,才能真正做好Hp的根除治疗工作。
三、Hp根除治疗对胃肠微生态的影响
当前,尽管“治疗所有Hp阳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然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抗生素是否会改变我们的肠道菌群呢?
众所周知,肠道菌群紊乱是机体众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肠道菌群在人体中的发展历程来看,年龄不同,Hp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
首先,在三岁之前,人体的肠道菌群还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此时服用抗生素治疗,将来可能容易导致幼儿出现肥胖、免疫性过敏性疾病。
其次,成年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已趋于稳定,此时患者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或进行Hp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较小。
对于已经产生影响的患者来讲,肠道微生态还会恢复吗?究竟何时恢复呢?对此,吴教授也作出相应解答,成人在Hp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恢复的几率较高,但恢复的时间应根据用药种类来看:
抗生素用药种类较少的患者,一般会在3个月内恢复;
抗生素用药种类相对较多的患者,则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逐渐恢复。
由此可见,抗生素确实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那么我们是否就此而因噎废食呢?吴教授特别指出,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根据体内细菌种类而定,如果是高危的致病菌,抗生素该用还是要用;相反,若不是高危菌属,则应当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