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根据最新流调数据,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已达11.2%。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体检中频频发现血糖异常,年轻群体已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人群。
专家介绍,糖尿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危人群”,第二阶段是“糖尿病前期”,第三阶段则是“糖尿病”。根据2017年《以药物创新应对糖尿病的挑战》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6.5%的人自知已患病,32.2%的患者接受过治疗,其中49.2%血糖控制达标。较于老年糖尿病已相对成熟的医养认知,糖尿病年轻化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患者 “患病前期不自知、缺乏控糖意识、错过最佳可逆期”,“糖尿病前期”这一危险中间状态,已在青年人中屡屡亮起红灯。
“糖尿病前期”大多无症状,七类高危人群要当心
“‘糖尿病前期’又叫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表现为空腹血糖及(或)餐后血糖升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祝捷解释,很多“糖尿病前期”是无症状的,年轻人自我发现的概率并不高。“一般来说,如果出现经常口渴、饥饿、排尿异常、
体重减轻、视力模糊,或者刚过饭点就明显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反应或症状,应去医院检查血糖。
祝捷表示,“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分为几大类:
一、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二、超重或肥胖;
三、静坐或久坐的生活方式;
四、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五、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及出生时体重大于8斤的孩子;
六、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或正在吃降压药或降脂药人群等;
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的人等。
祝捷强调,当下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若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物或他汀类药物,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无论是否出现上述症状或高危因素,最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依据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和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