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虽然被称为‘屎’,但并不是身体里的废物。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腺体的分泌物,具有杀菌、润津耳道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耳朵本身具有自洁功能,通过外耳道纤毛运动,借助咀嚼、张口等动作,耳屎可以自行排出。无论是用普通挖耳勺还是挖耳“神器”,都不建议大家自行掏耳朵,以免损伤耳道和鼓膜。
大部分人外耳道皮肤表面都会附有一层极薄的耳屎,暴露在空气中后,会结成淡黄色或褐色薄片。还有人的耳屎像黄色黏稠的油脂,附着在外耳道。不过,不管是哪种耳屎,都可以保护耳道,使耳膜免受真菌、灰尘、小虫子等侵害。此外,外耳道的耳屎在鼓膜前面,可以让声音缓缓传导进去,使鼓膜免受剧烈震动的损害。
一般情况下,耳垢多了,通常会自然排出。即使有时耳屎过多、完全堵塞了外耳道,只要不影响听力,没有耳痛、咳嗽、耳朵肿胀等症状,也都无需处理。
经常掏耳朵虽然感觉很爽,但会让耳朵很受伤。经常挖耳朵最大的风险,就是会不小心碰伤鼓膜,引起中耳炎或者耳聋。
使用金属等材质较硬的挖耳工具,很容易碰伤娇嫩的外耳道皮肤。如果挖耳朵的工具没有进行过严格灭菌,很容易把细菌带进耳道,引发外耳道炎或者慢性外耳道炎,若长期渗液刺激耳道,还能引起外耳道湿疹等疾病。
当耳屎过多,出现耳闷、耳痛或者听力轻微下降等情况时,大家可以到医院进行专业清理。引起耳屎分泌过多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疾病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外耳道畸形、狭窄等原因引起的。当出现耵聍栓塞,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比如使用碳酸氢钠、硼酸等油性滴耳液,先把耵聍泡软,而后用水一冲就可以将其取出。如果耳部出现合并感染,医生会先解决感染问题,而后再取出耵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