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原体大多是病毒(占70%~80%)。本院对80例新生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给予利巴韦林雾化吸入和静脉滴注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80例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对照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①流行病学史:在流行季节一个单位或地区同时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近期内本地区或邻近地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多,或医院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多;②临床症状: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偶咳,重者发热,高低不一,持续数日不退,伴拒食、呕吐、不安,有时可能伴腹泻,大便次数3~5次/d不等;③实验室诊断: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以淋巴细胞为主,从患者咽试子分离到呼吸道病毒;④影像学检查:胸片正常。
雾化吸入组(治疗组):利巴韦林雾化浓度20 mg/mL,雾化吸入,2次/d;静脉滴注组(对照组):利巴韦林10~15 mg/kg加入加入5%葡萄糖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其他治疗均一致。两组患者治疗3 d后观察临床症状缓解所需的时间及其副作用。治疗3 d后,鼻塞、流涕、咳嗽、体温正常、咽部充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为治愈。治疗3 d后鼻塞、流涕、咳嗽、体温正常、咽部充血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为显效。治疗3 d后体温下降不明显或继续升高,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
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单位采用χ2检验。计量单位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χ2检验对两组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性别程度进行均衡性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在病情严重程度、性别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1,P>0.05),见表1。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7例,无效11例,有效率72.5%(χ2=1.1,P<0.05)。经治疗后大部分患儿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少数患儿未得到控制,治疗组在退热时间、鼻塞流涕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咽充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是病毒(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鼻腔、咽及喉部的急性炎症,是新生儿呼吸道最常见的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是新生儿科医师经常面对的问题。近年来大量临床经验证实利巴韦林雾化吸入较静脉滴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利巴韦林又名三氮唑核苷,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的药物,通过阻断IMP转为鸟苷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且不易产生耐药性,活性强。但利巴韦林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的升高,溶血性贫血,精神异常,皮疹及致畸作用,少数报道有变态反应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病毒主要侵犯黏膜血管丰富的鼻咽部,在局部进行复制,雾化吸入的药物在局部迅速达到峰值,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从而使临床病程缩短。雾化吸入与全身用药相比,雾化吸入的药物直接作用到鼻、咽部黏膜血管,故使用剂量很小,为全身给药1/10,副作用也会减少,费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