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在胃肠相关癌症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卡瑞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疗效尚未得到确立。西京医院消化外科杨建军教授与思路迪医学二部合作,探究了食管癌免疫微环境中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的相关标记物。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Oncology(影响因子5.738)
研究亮点
本研究比较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新辅助DCF(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与DCF单独治疗ESCC的疗效,探讨了ESCC免疫治疗反应相关的免疫浸润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招募并随机分配了II-IVa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两种治疗方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多西他赛、顺铂和氟尿嘧啶(DCF)方案和DCF单独方案。在新辅助治疗前后获取组织进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mIHC)。采用实体瘤反应评估标准RECIST 1.1和肿瘤消退分级(TRG)评估疗效。
主要结果
两组的疗效
图1.联合组和化疗组新辅助治疗疗效
在联合组中,两名患者出现完全缓解(13.3%),五名患者出现部分缓解(33.3%),七名患者报告疾病稳定(46.7%),一名患者报告疾病进展(6.7%)。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6.7%(7/15)和93.3%(14/15)。在化疗组中,没有患者报告完全缓解。四名患者报告部分缓解(26.7%),两名患者报告疾病进展(13.3%),九名患者报告疾病稳定(60.0%)。ORR和DCR分别为26.7%(4/15)和86.7%(13/15)。
新辅助治疗前后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图2.新辅助治疗前后联合组和化疗组中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
在联合治疗组中,新辅助治疗前后CD3+ T 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M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CD20+ B细胞和表达PD1的T细胞的密度没有显著差异。CD56dim细胞在联合组的间质区显著减少,但在化疗组的肿瘤区没有显著变化。
新辅助治疗有反应者和无反应者的免疫生物标志物
图3.影响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免疫相关标记物
(D:密度,P:百分比,S:基质区,T:肿瘤区)
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分析研究了肿瘤免疫微环境。计算了CD8+ T细胞、CD4+ T细胞、FoxP3+ T细胞、CD20+ B细胞、M1和M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NK细胞(CD56dim和CD56bright)的密度和百分比。响应者的M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CD56dim NK细胞在间质区比非响应者更丰富(p < 0.05)。
图4.响应者和非响应者肿瘤区M1/M2比值的密度和百分比的比较
(M1:M1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在肿瘤区,响应者的M1/M比值显著高于非响应者(p < 0.05),但是化疗组中未观察到差异(p = 0.976和p = 0.385)。
图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化疗前
肿瘤组织样本的免疫细胞生物标志物的mIHC代表性图像
上图展示了联合组和化疗组mIHC图像的代表性图像。响应者的M1巨噬细胞、CD56+、CD4+、CD8+和CD20+免疫细胞的密度高于非响应者。
研究结论
该研究表明,与单独化疗相比,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在客观缓解率方面有所提高。基线中肿瘤区高M1/M2比值可能与新辅助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的更好疗效相关,提示其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的潜力。需要进一步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来确定M1/M2、M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CD56dim NK细胞浸润情况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