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潜伏在背根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被激活,引起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皮肤出现疱疹,且大多伴有严重的疼痛。大多数病人疼痛可在4周内逐渐缓解,皮损愈合,如皮损愈合后疼痛仍然持续且超过1个月,即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HZ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60岁以上HZ病人发展为PHN的概率高达50%~75%,而迄今为止对PHN尚无特效疗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治疗胸背部HZ,在超声引导下将药物精准地注射在脊神经周围,以达到迅速阻断痛觉传递、减轻疼痛的目的。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抗氧化剂,研究已证实病毒感染会使得维生素C的消耗增加,提高血浆维生素C浓度可以清除早期VZV感染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减轻神经性疼痛。目前,国外已有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C可在HZ和PHN的治疗中起到积极的效果,而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在PVB治疗基础上联合维生素C治疗胸背部HZ,通过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睡眠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评分、皮疹持续时间、治疗期间盐酸曲马多使用量以及PHN发生率综合评估其疗效。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年龄是与HZ发病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HZ发病率越高,病人疼痛强度越大,发展成为PHN的可能性也越大。60岁以上的HZ病人发展成为PHN的概率高达50%以上,因此控制HZ疼痛,加快急性期皮损愈合至关重要。潜伏在神经节中的休眠病毒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再次激活,侵犯神经并沿着受累的神经传播,使外周和中枢神经元受损,最终引起炎症性免疫应答。外周神经损伤后失去抑制伤害性疼痛信号传递的能力,降低了伤害性疼痛激活的阈值,并产生自发性异位放电,导致疼痛。研究已证实,HZ病人早期行神经阻滞治疗不仅可以迅速缓解疼痛,促进疱疹皮损愈合,还可预防PHN的发生。
本研究中所有PVB操作均采用超声引导,实时引导穿刺针到达目标位置,可以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及胸膜,同时可以观察药物扩散情况,使药物疗效最大化,效果确切,阻滞过程中及阻滞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维生素C是一种人类不能自身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口服给药在短期内无法达到具有治疗效应的血浆浓度,目前的临床研究均选用静脉途径给药。Chen等[12]发现,PHN病人血浆维生素C浓度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并且维生素C浓度与自发性疼痛的强度有明显相关性。维生素C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必要条件,而去甲肾上腺素对伤害感受性传递具有下行抑制作用。同时,在外部充满维生素C的细胞中,多巴胺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的效率最高[13]。因此,维生素C可以通过增强脊髓下行抑制途径减轻HZ所致神经性疼痛。其次,也有学者提出维生素C可促进免疫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减轻炎症,并且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效应。本研究观察到试验组病人疱疹皮损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目前,背根神经节(DRG)作为初级传入神经元已成为临床上介入治疗的重要靶点,而维生素C通过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使得DRG的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同时减轻神经元细胞的水肿,打断了炎症一缺血一炎症的恶性循环,从而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维生素C作为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中的第一线血浆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清除过量的ROS达到神经保护作用,它在免疫细胞和神经元周围的高浓度也解释了其在HZ相关疼痛中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目前,维生素C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转换方式仍无定论,研究报道在长期大剂量使用时会有一些轻微不良反应,如嗜睡、疲劳、血糖升高、静脉刺激以及恶心呕吐等[I7]。本研究中,试验组病人在PVB基础上每天静脉滴注4g维生素C,结果显示其能够更好地降低疼痛程度、缩短皮损愈合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改善睡眠质量并且显著降低PHN的发生率,且所有病人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本研究的主要限制是伦理因素,未设置单一维生素C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此外,本研究中由于样本量限制,未设置维生素C不同剂量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后还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结合更严密的研究设计,并且需要更多关于其药代动力学的基础研究以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和周期。综上所述,PVB联合静脉滴注维生素C较单一使用PVB效果更佳,能明显缓解胸背部HZ病人的急性期疼痛,降低PHN发生率,因而建议将补充维生素C作为HZ病人早期治疗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