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免疫调理作用
维生素C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物质,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殖与分化,调节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平衡,提高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以改善宿主防御功能。Manning等的研究发现,维生素C在小鼠骨髓母细胞到功能性T细胞增殖发育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为维生素C作为Jumonji C(JmjC)结构域酶的辅助因子,参与介导染色质去甲基化过程的基因调控。然而,人体T细胞内高浓度的维生素C可能产生毒性作用。Hong等]的研究发现,人体T细胞活化前给予维生素C(500、1 000μmol/L)刺激或者在T细胞活化后的3h内给予维生素C(1000μmol/L)刺激均可抑制T细胞增殖,而较低浓度的维生素C(0、62.5、250umol/L)却对T细胞增殖不产生影响。
脓毒症时,调节性T细胞在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以高表达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为特征,主要参与脓毒症相关的免疫负性调节,包括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CD,/CD,T细胞功能,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膜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S“)和抗炎因子(II.-10和TGFB)介导从Th1到Th2的转变过程(3)。Gao等(l6)的研究发现,脓毒症小鼠经过维生素C(200mg/kg)干预后均出现Foxp-3、CTLA-4、TGF-B*和抗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的明显抑制,证实维生素C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
(四)改善小动脉反应性和血流动力学
1.维生素C提高小动脉反应性:脓毒症常伴发小动脉反应性减弱,引起难以纠正的低血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是调节受损小动脉反应性的关键因子,是一氧化氮的主要合成酶,一氧化氮可进一步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引起小动脉顽固性舒张,而维生素C对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抑制作用是改善小动脉反应性的重要机制。Wu等利用CLP脓毒症小鼠模型,CLP6h后血浆一氧化氮代谢产物蛋白碳酰基和亚硝酸盐/硝酸盐水平升高,基线平均动脉压及小动脉对血管紧张素II.反应性下降;提前30min静脉注射维生素C(200mg/kg)则抑制了内皮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修复了基线平均动脉压和小动脉低反应性。
2.维生素C参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合成:维生素C作为多巴胺β-羟化酶的重要辅助因子,参与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合成。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的作用下,通过维生素C和氧分子引人羟基生成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C通过还原BH4的氧化产物(BH2)回收酪氨酸羟化酶的辅助因子BH4,在酪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羟化L-酪氨酸形成多巴胺前体左旋多巴,进一步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其次,维生素C是肽酰甘氨酸α酰胺化单氧酶(PAM)重要的辅助因子,参与内源性血管加压素的合成()]。Zabet等(9)在2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应用维生素C,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6小时25mg/kg)可明显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和时间,并降低28d病死率。
(五)改善微循环血流
1.维生素C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生成:脓毒症时,大量活性氧消耗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辅助因子BH4,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随即解耦联产生的超氧阴离子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衍生出的一氧化氮合成ONO0-,导致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受限,迅速诱导P-选择素表达,出现P-选择素依赖性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维生素C可还原BH2,防止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解耦联,通过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丝氨酸I177(eNOS-Serl177)快速磷酸化增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一氧化氮,快速恢复微循环血流。
2.维生素C抑制P-选择素的表达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1-l)的释放:P-选择素是关键的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Secor等()通过对内毒素脂多糖刺激的内皮细胞试验证实,100umol/L维生素C预处理4h后,可抑制内皮细胞P-选择素的表达,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此外,脓毒症时PAI-l被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至胞外,抑制微血管中纤溶酶介导的微血栓溶解,促进血管内凝血,导致纤溶抑制和微血栓形成堵塞毛细血管。Swarbreck等发现,在细胞外液pH值降低时,维生素C对血小板中凝血酶诱导的PAI-1释放产生抑制作用,表明维生素C在脓毒症酸中毒时可促进微循环的纤溶过程。
3.维生素C可能同时参与调节促凝、抗凝和纤溶途径:对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脓毒症来讲,由于凝血因子消耗增多,血液变得低凝。Fisher等(2]在内毒索脂多糖诱导的脓毒症小鼠中发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rT)延长,静脉注射200mg/kg维生素C可明显抑制PT和APTT延长,缓解内毒素脂多糖诱导的低凝状态。此外,Fisher等(n)在向腹腔内注射小鼠粪溶液诱导腹膜炎的脓毒症小鼠中还发现,腹腔注射200mg/kg维生素C可减少组织因子mRNA表达,增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表达,从而改善凝血功能,表明维生素C可能有助于调节促凝、抗凝和纤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