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48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26 例, 男 14 例, 女 12 例; 足月 20 例, 早产儿 6 例; 原发病: 新生儿窒息 15 例, 新生儿出血症 4 例, 重症肺炎2 例,硬肿症 1 例, 败血症 1 例。对照组 22 例: 男 13 例, 女 9 例; 足月儿: 15 例, 早产儿 7 例; 原发病: 新生儿窒息 15 例, 新生儿出血症 3 例, 重症肺炎 2 例, 硬肿症 1 例, 败血症 1 例。所有患者血小板及出凝血功能正常, 肝功正常。两组性别、年龄, 临床表现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 静脉输液, 置鼻饲管( 如抽出胃液有血, 均用冷生理盐水灌洗至清晰) , 应用维生素 K1、止血环酸, 出血量大则输同型新鲜血,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法莫替丁注射液 0.5mg/kg 溶于 5%葡萄糖液 20ml
静脉滴注, 1 次/12h, 用至出血停止。
1.3 治疗判定标准
显效: 用药 2 次出血停止; 有效: 用药3~4 次出血停止; 无效: 用药 5 次仍然有出血。以显效加有效为有效。以上症状的诊断均依据金汉珍主编《实用新生儿学》。
2 结 果
治疗组显效 11 例, 有效 14 例, 无效 1 例, 有效率 95%; 对照组显效 9 例, 有效 6 例, 无效 7 例, 有效率 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 =5.4, P<0.05) 。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为新生儿常见危重症, 常见病因为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新生儿出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胎儿宫内窘迫、窒息、早产、感染等, 应激状态时机体发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的代偿性反应, 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 大量儿茶酚胺类似物质释放, 使胃肠道血管平滑肌收缩, 胃肠黏膜血流量减少, 最终造成黏膜糜烂、渗血、出血等病理改变。 消化性溃疡的愈合需要每天胃肠内 pH≥3.0 达 18~20h, 连续 4~8 周, 故抑制酸分泌是控制和预防溃疡出血的关键, 抑酸治疗可减轻出血症状。临床常用的抑酸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抑酸作用较弱, 维持时间短, 消化道出血常需大剂量应用, 不良反应多, 且迅速产生耐药性。法莫替丁为胍基噻唑衍生物, 是一种可逆的竞争性组胺 H2 受体阻滞剂, 对胃酸的抑制比西米替丁、雷尼替丁较为强烈, 对胃蛋白酶有明显抑制作用, 因而有利于黏膜屏障的重建和出血的抑制[2] 。法莫替丁不干扰经肝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或经肾小管排泄这两类药物的作用, 引起不良药效学效应的可能性非常小。本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而表明法莫替丁注射液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安全, 起效快, 可用于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