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 CPS立场声明解读
2018年10月,加拿大儿科学会(CPS)发布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立场声明文件,声明的目的是:
ü 总结目前ADHD的临床证据
ü 建立ADHD治疗标准
ü 协助加拿大临床医生做出明智的、基于证据的决定,以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护理
1. ADHD治疗原则
(1)多模式的治疗方法:
– 儿童和青少年ADHD以及共病的治疗方法必须是多模式的,是个体化、综合性护理计划的一部分
– 应首先制定心理教育计划,并在必要时结合其他非药物和药物干预措施,始终牢记特定的功能或行为目标
(2)何时需要药物治疗?
对于被诊断为ADHD的儿童和青少年,如果:
– 他们的学习或学业成绩因注意力障碍而受损
– 或者他们的行为和社交互动因缺乏冲动控制和多动而受损,则应继续药物治疗
(3)治疗目标:
– 当开始进行ADHD药物治疗时,应以减少症状和改善功能(如,改善家庭或同伴关系,减少干扰行为,增强自我照顾或家庭作业的独立性)为重点来指导治疗计划
(4)监测治疗反应:
– 使用标准化的检查量表来监测治疗反应
– 信息必须从两个或多个来源中获取,并包括来自学校的反馈
2. ADHD治疗药物推荐
(1)一线治疗:
– 建议使用哌甲酯(MPH)或右旋苯丙胺(DEX)类的兴奋剂药物作为起始治疗药物
– 在确定儿童或青少年对兴奋剂类药物没有反应或不能耐受前,应先尝试在同一类兴奋剂药物或在另一类兴奋剂药物中更换剂型
– 在结合非药物干预的基础上,推荐缓释剂型的兴奋剂作为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ADHD的一线治疗药物
(2)其他推荐:
– 非中枢兴奋类药物是治疗ADHD的二线选择;当中枢性兴奋剂是禁忌证、无效或不能耐受时,通常选择使用非中枢兴奋剂
– 对于有物质使用障碍病史的ADHD患儿,应考虑使用非中枢兴奋剂或缓释剂型中枢兴奋剂治疗作为多模式干预计划的一部分,以减低滥用的风险
3.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
(1)兴奋剂
– 只有当儿童或青少年,存在兴奋剂诱发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基于家族史或个人病史/心脏检查)时,才应在使用兴奋剂类药物治疗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或儿科心脏病咨询
– 监测所有接受兴奋剂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参数
(2)非兴奋剂:
– 托莫西汀: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减退、上腹痛)、嗜睡、头痛、喜怒无常和易怒;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自杀、肝脏疾病等比较罕见;也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 胍法辛、可乐定:在开始治疗前、增加剂量后以及整个治疗过程中,建议定期监测使用肾上腺素能药物(如胍法辛、可乐定)患儿的血压;必须告知患儿及其家属,突然停用胍法辛或可乐定的危险性
二、2018NICE指南解读
– 2018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更新发布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南
– 该指南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ADHD的识别、诊断和管理
– 发布该指南的目的在于改善对ADHD患者的识别与诊断,提升对ADHD患者护理和支持的质量
1. ADHD治疗总原则
(1)≤5岁儿童
– 一线治疗为团体的家长培训项目,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
(2)≥5岁儿童及青少年
当患儿出现如下情况时,提供药物治疗:
– 在改变环境后,ADHD症状仍至少在1个维度造成持久且显著的危害
– 患儿的家属及照料者已就ADHD信息进行讨论
– 已进行基线评估(身高、体重等)
(3)成人
– 在改变环境后,ADHD症状仍至少在1个维度造成持久且显著的危害时提供药物治疗
2. ADHA药物治疗流程
3. ADHD共病其他疾病的治疗药物推荐
ADHD共病焦虑、抽动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与单纯ADHD的治疗推荐相同
对于≥5岁的儿童以及成人:
– 哌甲酯或二甲磺酸赖右苯丙胺为一线治疗推荐
– 在无法耐受哌甲酯/二甲磺酸赖右苯丙胺,或二者分别治疗6周无效后使用托莫西汀
4. ADHD药物不良反应管理
三、2015中国指南解读
– 2015中国指南为2007中国指南的更新版本
– 旨在提供系统、全面、专业、规范的诊疗策略,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诊断与治疗有据可依、有证可循,为ADHD的长期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同时还规范了ADHD的行为治疗、学校或单位及家庭环境调整的建议
1. ADHD的诊断流程
2. ADHD管理原则
(1) 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应该认识到ADHD是一种慢性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应首先制定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
(2) 主管医师、家庭成员、患者、学校老师及单位同事等多方合作,应该针对每一个体,明确一个恰当的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以指导治疗
(3) 临床医师应该推荐恰当的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来改善ADHD患者的症状和目标预后
(4) 若治疗方案没有达到治疗目标,临床医师应评价初始诊断是否正确,所用的治疗方法是否恰当,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如何,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
(5) 临床医师应该对ADHD患者定期进行有计划的随访,从家庭成员、老师和患者等多方汇总信息,直接监控目标预后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