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高血压急症领域领导力论坛,助力高血压急症规范诊疗
2474 0 0
2023-01-01
作者:
来源:轻盈医学
关键词:

高血压急症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中我国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为39.9%,位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一生中每5个人大约会有2个人罹患卒中1 脑卒中 的高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影响每个人的健康。其次,急性 主动脉夹层 AD)患者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最初24小时内的死亡率为33%,48小时会上升为50%2,由于其病因复杂且病理生理变化多端,导致的器官损害又涉及多个临床学科,临床救治困难重重。

 

2022年9月3日下午,海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届高血压急症领域领导力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七位高血压急症相关的急诊、神外、神内、重症、心外的临床专家参与盛会,围绕学科发展、科室管理、人才培养、临床信息化等话题进行高水准研讨与互动,交流学术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共襄学科发展盛举,推动学科健康发展和进步,体现中国高血压急症专家的学术领导力,为健康中国2030出力。本文整理七位教授的分享精要如下,与读者共享。

 

南阳市中心医院周国平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

新乡医学院教授、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颈动脉学组副组长、南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南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南阳市学科技术带头人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0年,先后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二附院神经外科、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三博脑科医院进修,系统学习神经外科专业基础理论及临床诊治方法。对各型 颅脑损伤  脑积水  高血压脑出血 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微创手术切除脑、脊髓各部位肿瘤,显微手术夹闭 颅内动脉瘤 ,微血管减压治疗 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等;在本市率先开展颈动脉内膜显微剥脱术及脑血管搭桥重建手术,手术例数及质量具河南省前列,带领团队在豫西南地区率先开展 帕金森病 的脑起搏器治疗,疗效显著;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篇,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7项。

 

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已被证明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有研究显示,手术中血压管理与预后直接相关,请您结合临床实践谈一谈围术期血压管理。

 

答:围术期血压管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

 

术前:测量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了解各个时段血压情况,便于术中适时控制性降压。术前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重度 颈动脉狭窄 影响脑供血,血压长时间过低时,颈动脉灌注压力降低,可能会引发 脑缺血 或加重脑缺血程度。因此应因人而异地制订个性化降压方案,将血压控制在适宜个体的范围内。

 

术中:参考动态血压情况,颈动脉阻断前诱导性升压(基础压升高20mmHg)和开放前控制性降压(基础压降低20mmHg)。

 

术后:持续控制血压低于正常20mmHg以上,一般维持在120mmHg左右,应用 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泵入;禁用 硝普钠 ,以免加重高颅压,诱发脑出血。目前对术后 收缩压 控制的量化目标还没有共识,多数认为收缩压控制在110-140mmHg为宜,预防高灌注损伤。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升教授

心脏外科ICU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胸外科委员、国家海医会台海医学会心血管外科专业组常务委员、福建省海医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理事、福建省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问:主动脉夹层起病急,发展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第一时间确诊AD是后续救治的关键,请您结合目前临床实践,谈一谈当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流程。

 

答:疼痛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初始症状,常呈突发的“撕裂样”或“刀割样”难以忍受的锐痛。对于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急性 胸痛 患者,首先应询问病史、观察体征,并进行 心电图 和实验室检查。第二,CTA或MRI无禁忌症的患者可立即进行检查,CTA是可疑AD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诊断AD或排除AD。如确诊AD,可进一步根据有无破裂征象、器官灌注不良和器官功能评价判断AD的分型。不能进行CTA或MRI患者可行经胸 超声心动图 TTE),同时可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窦的情况,但诊断AD主要依赖于内膜片的检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史继学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三级)硕士生导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副主任,急诊医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国家急诊医学住培基地主任,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

山东省临床 中毒 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史继学省级创新工作室/市急诊急救科普工作室,山东省急诊医学重点专科/省临床中毒诊治精品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执委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全科与基层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急诊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会/中华急诊医学会心脑血管病学组等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师协会/预防医学会/卒中学会等急诊分会副主委

泰安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泰安市急诊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会主委,市急诊医学/急性血栓性疾病/中毒专科联盟主委

《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卫生应急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护理研究》《全科护理》等9家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急诊医学、法医学、医学写作学

 

问:急诊医学科(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关于急诊医学学科建设,请您谈一谈您的经验和实践。

 

答:急诊科管理需从六个方面入手,即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联盟和科普。急诊医学的发展要追求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和医护一体化。急诊医学的建设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从单一临床需求到医、教、研、防协同发展;第二,规范建设基础设施和专业团队;第三,落地落实,向传统专业科室学习;第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整合跨学科资源、搭建多学科、信息化平台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亮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党总支书记、急诊教研室、学位点主任、江西省临床医学科学院急诊研究所负责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人民政府应急咨询专家、原卫生部特聘国家应急专家。    

擅长领域:中毒和急危重症的救治,技术优势:急救相关技术、中毒危重症的体外生命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急性肺损伤、中毒的体外生命支持等。主持国家科技部十年百项计划子课题、江西省自然基金、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西省应用研究培育计划、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江西省卫生星火计划、江西省中医药局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0部、获批国家专利一项。兼任江西省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江西省急诊质控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6、7、8、9届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会急诊分会名誉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常委、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副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急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急诊教育学院江西分院院长、《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临床急诊医学》等多种杂志编委、全国高校规划教材编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试题开发专家。

曾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全国卫生应急先进个人、江西省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医师协会“急诊事业引领者”特别贡献奖、南昌大学一附院建院80周年“大医精诚”奖、南昌大学建党100周年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

 

问:互联网大数据与医疗的结合是当前的大趋势,请您谈一谈,目前临床急危重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目前各地急救信息系统通常按区域进行划分,包括院前急救系统、急诊挂号分诊系统、急诊医生工作站、急诊输液系统、急诊留观系统、EICU管理系统和患者流向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互联网+智能急救”服务模式。在急危重症临床数据中心基础上,针对诊疗和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发展大数据的临床数据实时处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危重事件预警能力,整合开发国外研究机构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 感染性休克  心脏骤停 等危重事件的预测技术,进一步对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响应系统进行探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傅水桥教授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中国医师协会 急性胰腺炎 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协会急性胰腺炎专委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脏重症专委会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急性胰腺炎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疗数据研究会重症分会常务委员

 

问:ICU病房开放式管理与封闭式管理各有利弊,请您谈一谈新冠疫情之下ICU探视如何改良。

 

答:在当前COVID-19已经被控制但又时常复发的事实下,需要ICU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疫情常态化时期。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

 

1.对ICU病房进行改造,如在现有病房的基础上用玻璃隔出一条走廊。让家属能隔着玻璃门窗随时看到病人,用对讲机和病人进行交谈等。

 

2.排查家属的核酸及行程码信息,允许家属进行常规探视。

 

3.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微信等软件远程探视患者。

 

4.对疾病终末期或临终前患者应积极实施临终关怀,允许其到床旁探视或陪护,有条件的单位可设立单独的临终关怀区域,提供基本的监护及生命支持设备,满足实施临终关怀的需要。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菊香教授

心外ICU 副主任医师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分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专业委员会重症超声学组 委员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生命支持学组 委员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生命支持技术分会 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 委员

厦门市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 常委

 

问:请您谈一谈您所在医院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现状。

 

答:我院通过双向转诊和综合救治显著降低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的死亡率。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急诊手术死亡率逐年下降,分别为10.86%、3.66%和2.54%。基于闽西南大血管双向转诊平台建设,ATAAD患者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由11.1小时缩短至8.8小时,入院至手术的时间由15.28小时缩短至12.22小时。我院有5个外科组同时进行ATAAD的“sun’s手术”,保证了急诊手术的有序开台,术后ICU的综合救治包括血压控制和低心排管理、脑保护、呼吸支持、器官灌注不良和腔内成型术、 AKI 和血液净化等综合救治措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郭丰教授

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第二党支部 书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

邵逸夫医院重症胰腺炎诊治中心 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CAICA) 轮值主席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重症医学与器官支持专委会 党小组组长、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内肠外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疗数据产业研究会重症研究会 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浙江省医师学会营养师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委会急性胰腺炎专委会 常委

亚洲急危重症学会委员

 

问:高血压急症患者顺利渡过急性期后一般会转至ICU进一步留院观察病情进展,请您结合临床谈一谈目前ICU查房的主要内容。

 

答:ICU查房的内容包括12方面,概括为“VOICE OF NURSES”:

 

V: Vital signs生命体征、控制心率/血压药物

O: Opioids镇痛镇静 谵妄 

I: Intake/Output进出量(CRRT脱水量)

C: Catheters导管、约束

E: Electrolyte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

O: Oxygen气道管理(床头抬高)

F: Fecal大便

Nu: Nutrition营养(途径、剂量、潴留、 血糖 

R: Rehabilitation康复

S: Skin皮肤

E: Embolism 静脉血栓栓塞

S: Special suggestion特殊建议     家属需求     专科意见

 

综上,七位教授就高血压急症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科室的规范管理进行了分享和探讨。急诊科学科建设需追求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精准化和医护一体化,信息化建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依托“互联网+智能急救”服务模式,发展临床数据实时处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危重事件预警能力。ICU查房内容可概括为“VOICE OF NURSES”,ICU探视制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疫情常态化时期。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期间的血压管理与预后直接相关,术前血压不宜降太低,术后持续控制血压低于正常20mmHg以上,一般维持在120mmHg。临床常用的静脉降压药有多种选择,其中乌拉地尔降压平稳可控330秒起效4,迅速达标,不影响颅内压5,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为国家基药目录6用药与急抢救目录7用药,是高血压急症静脉降压的优选用药。对于主动脉夹层,第一时间确诊是后续救治的关键,CTA是可疑AD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诊断AD或排除AD。双向转诊可缩短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再辅以术后血压控制、脑保护、呼吸支持、器官灌注不良等综合救治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原创或来源为“轻盈医学”,版权均归轻盈医学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轻盈医学”。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0 / 150
轻盈医学旗下网站
更多产品
官方微信
轻盈医学安卓
轻盈医学iOS
轻盈医学App
患者端小程序
医生端安卓
医生端iOS
国康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