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痔疮是由于人体湿热邪气下注,蕴结于肛门部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成。根据痔疮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它们各自带来的健康问题及应对预防之道各有侧重。
内痔位于肛门齿线以上,混合痔则是内痔与外痔同时存在,两者常因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所致。湿热之邪侵袭大肠,使得局部血脉扩张,形成痔核。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肛门坠胀、疼痛不适,尤其在排便后症状加重。长期不治,还可能引发贫血、感染等并发症。
应对与预防: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助湿生热。应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湿热内生。
保持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适度运动:久坐久站易致气血不畅,应定期进行提肛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痔疮发生。
中药调理: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作用的中药,如槐花、地榆、黄柏等,煎水坐浴或内服,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外痔发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由湿热下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形成。外痔最直接的表现是肛门边缘突起肿块,疼痛明显,尤其是排便或久坐后,有时伴有瘙痒。
应对与预防:
及时冷敷:外痔急性发作时,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减轻肿痛。
避免摩擦:穿着宽松透气的内裤,减少对痔疮部位的摩擦和压迫。
坐浴疗法:使用温盐水或加入适量清热解毒中药(如金银花、蒲公英)的水坐浴,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
生活习惯: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蹲厕,减轻肛门压力。
最后,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必要的中药调理,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痔疮带来的不适,守护肛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