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7H3靶点: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推手”
B7H3(又称CD276)是B7免疫调节家族中的一员,作为一种I型跨膜蛋白,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扮演多重角色。
免疫逃逸机制
B7H3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如下调IFN-γ、IL-2分泌)和激活调节性T细胞(Treg),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研究表明,B7H3可通过NFAT、NF-κB等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功能,同时促进肿瘤微环境(TME)中的免疫抑制状态。
促肿瘤非免疫作用
侵袭与转移:B7H3通过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促进肿瘤侵袭,并与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
血管生成:B7H3在肿瘤相关血管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VEGF等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肿瘤生长。
代谢重编程:最新研究发现,B7H3通过HIF-1α通路增强乳腺癌细胞的糖酵解,为肿瘤增殖提供能量支持。
广谱表达特性
B7H3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阳性率可达52.3%-91.8%。
值得注意的是,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和肿瘤相关血管上亦高表达,这一特性为清除不表达B7H3的癌细胞提供了可能。
二、ADC药物:精准制导的“生物导弹”
抗体偶联药物(ADC)由单抗、连接子和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其优势在于:
特异性靶向:单抗精准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强效杀伤:毒素载荷(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癌细胞,增强疗效。
治疗窗口宽:可切割连接子确保毒素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降低全身毒性。
三、YL201的创新突破:B7H3 ADC的“精准打击”
作为新一代ADC,YL201针对B7H3靶点的设计具有以下亮点:
靶点选择优势
低脱靶风险:B7H3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极低(仅唾液腺、胃等少数组织弱表达),安全性较高。
广谱适用性:覆盖多种实体瘤类型,尤其适用于PD-1/PD-L1抑制剂耐药患者。
药物设计优化
高效毒素载荷:采用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抑制DNA修复诱导癌细胞凋亡。
稳定连接子技术:可切割连接子确保毒素在肿瘤微环境中精准释放,提升杀伤效率。
临床试验进展
初步疗效显著:在I/II期临床试验中,YL201对晚期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展现出良好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50%以上。
安全性可控: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通过剂量调整和支持治疗可有效管理。
四、未来展望:B7H3 ADC的“组合拳”策略
联合免疫治疗
与PD-1/PD-L1抑制剂联用:B7H3 ADC可解除肿瘤免疫抑制,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例如,DS-7300与帕博利珠单抗联用在小细胞肺癌中显示出协同效应。
与CAR-T细胞疗法结合:ADC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细胞,为CAR-T细胞创造更有利的杀伤环境。
多靶点ADC开发
针对B7H3与其他靶点(如DLL3、TROP2)的双特异性ADC,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并降低耐药风险。例如,英诺湖的ILB-3103同时靶向DLL3和B7H3,展现出广谱抗肿瘤活性。
生物标志物驱动
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B7H3表达水平及免疫浸润状态,筛选优势人群,实现个体化治疗。例如,高B7H3表达且低免疫浸润的患者可能更受益于ADC治疗。
结语
B7H3作为新一代免疫治疗靶点,其ADC药物YL201通过精准靶向和强效杀伤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选择。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和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B7H3 ADC有望成为癌症精准医疗的“利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参考文献:Ma Y, Yang Y, Huang Y, et al. A B7H3-target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 a phase 1/1b trial. Nat Med. 2025 Mar 13. doi: 10.1038/s41591-025-0360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08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