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技大学刘凯课题组于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Functional optic tract rewiring via subtype- and target-specific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presynaptic activity enhancement的研究,成功开发了颅内橄榄顶盖前核(OPN)前视神经束损伤模型(pre-OPN OTI),为研究CNS损伤后的轴突再生与功能重建提供了高效工具。
该模型通过显微手术技术在小鼠外侧膝状体(LGN)与OPN及视上丘(SC)之间的视束区域施加机械压力,精准损伤RGCs轴突。与以往模型相比,pre-OPN OTI无需移除皮层组织,手术时间短且对周围脑组织干扰小,显著降低了技术门槛。其优势还包括:利用RGCs至OPN的已知投射路径,损伤位点距离靶点较近从而缩短再生距离,便于研究轴突的靶向识别与突触重建;通过瞳孔光反射(PLR)完全丧失验证损伤完整性(PLR由内在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s介导,依赖OPN环路);以PLR恢复程度(瞳孔收缩定量测量)作为功能恢复的直接指标,实现直观评估;损伤后RGCs存活率高,支持长期观察。这些特点使pre-OPN OTI成为研究CNS损伤后轴突重塑的理想平台。
图1:再生轴突穿越损伤区并重新支配目标脑区OPN。
基于此模型,研究团队揭示了成体哺乳动物CNS损伤后功能性轴突重塑的关键机制。 研究表明,通过敲除RGCs中的Pten/Socs3基因并表达CNTF,可显著促进损伤轴突再生至目标脑区OPN(图1),并形成功能性突触。多重实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超分辨率显微镜显示再生轴突突触前标记物Bassoon与突触后标记物Homer1共定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再生轴突与OPN神经元建立完整的突触结构;跨突触示踪(PRV-GFP和RV-ENVA-ΔG-dsRed)及在体电生理记录证实突触传递功能恢复;PLR部分恢复进一步表明功能连接重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首次明确ipRGCs是功能恢复的核心,其再生轴突可精准重连至原始靶点,部分恢复瞳孔对光反射功能。
为进一步提升再生效率和功能恢复,团队提出“轴突再生+突触功能增强”双重干预策略,并引入了多靶点干预手段。联合敲低脂代谢基因Lipin1、敲除Pten/Socs3及表达CNTF可使轴突再生显著加快,并使PLR恢复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为加速神经修复提供了新策略。此外,针对损伤已经发生的场景,研究者在损伤后6周实施干预治疗仍可实现功-能恢复,表明该策略对长期神经损伤依然有效。为了进一步增强突触功能,研究者尝试了两种优化手段:一是过表达黑视蛋白(melanopsin)以提升RGCs的光敏性,二是增强突触前钙离子通道活性。这两个措施显著改善了再生神经的信号传递效率,使功能恢复效果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pre-OPN OTI模型以其操作简便、损伤可控和定量评估能力强的特点,为CNS损伤后功能性轴突重塑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该模型不仅验证了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建的可行性,阐明了ipRGCs等特定神经元类型及突触功能在功能恢复中的核心作用。还通过“轴突再生+突触功能增强”的双重干预策略展示了加速再生和优化突触功能对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潜力。这一研究为理解CNS修复机制提供了重要见解,并为未来开发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创伤性损伤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刘凯课题组、王怡雯课题组,香港中文大学姜里文课题组、段丽婷课题组,香港城市大学容永豪课题组,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玉乾合作完成。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生张欣、研究助理教授杨超和博士生张承乐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香港科技大学刘凯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
文章来源:Zhang, X., Yang, C., Zhang, C. et al. Functional optic tract rewiring via subtype- and target-specific axonal regeneration and presynap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Nat Commun 16, 2174 (2025).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第三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信息传播与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联系邮箱lighter@medical-ligh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