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血脑屏障的崩塌与神经退行之谜
血脑屏障(BBB)是大脑的“守门人”,由内皮细胞、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共同构成,通过紧密连接和低囊泡运输特性,严格调控物质进出中枢神经系统。近年研究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A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叶痴呆(FTD)等疾病中,血脑屏障的损伤早于淀粉样斑块沉积和神经元萎缩,且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脉管系统的破坏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附带现象”,而非核心驱动因素。
TDP-43蛋白的谜团
TDP-43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其异常聚集或核内缺失与ALS和FTD的神经元病理直接相关,而AD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病理特征。但TDP-43在内皮细胞中的作用此前几乎未被探索。
二、研究方法: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突破
康涅狄格大学团队开发了一项创新技术,解决了内皮细胞稀有且难以分离的难题:
1. 特异性分离技术:以内皮转录因子Erg为标志物,从冷冻人脑组织中分离内皮细胞核,覆盖92名供体(年龄20-98岁),包括健康年轻/老年人群及AD、ALS、FTD患者。
2. 单核多组学分析:采用inCITE-seq技术,首次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检测核内蛋白质(如TDP-43)和RNA转录组,揭示分子调控网络。
3. 功能验证:通过人脑内皮细胞系和小鼠模型,敲除TDP-43并观察下游通路变化。
三、关键发现:TDP-43缺失引发内皮细胞“叛变”
1. 疾病相关内皮亚群(REV1)的鉴定
·促炎与屏障破坏:在AD、ALS和FTD患者中,约40%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独特转录特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β-catenin核内水平降低)、TNF/NF-κB炎症信号激活,同时伴随紧密连接蛋白(如Claudin-5)表达下调。
·TDP-43的“失踪”:这些细胞核内TDP-43水平显著降低,且与NF-κB靶基因升高呈负相关。TDP-43的缺失直接导致内皮细胞向间充质表型转化(EndMT),破坏屏障完整性。
2. 分子机制:从TDP-43到炎症风暴
·Wnt信号失活:β-catenin是维持血脑屏障稳态的核心分子,其下游基因(如紧密连接蛋白编码基因)表达受抑,导致内皮细胞间缝隙增大。
·NF-κB信号失控:TDP-43缺失解除对NF-κB的抑制,促炎因子(如TNF-α)大量释放,形成慢性炎症微环境,进一步招募免疫细胞浸润。
3. 动物模型验证
小鼠内皮细胞中敲除TDP-43后,成功复现了人脑中的病理特征,包括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标志物升高。
四、研究意义:颠覆认知与治疗新方向
1. 理论突破:首次证实内皮细胞自主性病理变化(而非被动受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的关键驱动力,挑战了传统“神经元中心论”。
2. 诊断价值:REV1内皮亚群或成为早期生物标志物,助力疾病超早期筛查。
3. 治疗靶点:
o 恢复TDP-43功能:通过基因疗法或小分子药物稳定TDP-43核内定位。
o 调控Wnt/NF-κB平衡:如开发β-catenin激活剂或NF-κB抑制剂。
五、局限与未来挑战
1. 样本局限性:老年对照组中部分个体可能处于疾病前期,需结合纵向追踪数据。
2. 性别差异未明:尽管研究纳入男女供体,但TDP-43缺失的性别特异性影响仍需深入。
3. 因果关系存疑:TDP-43缺失是疾病原因还是结果?需构建条件性敲除模型动态观察。
4. 治疗转化难题:如何特异性靶向脑内皮细胞而不影响其他器官?纳米载体或血脑屏障穿透肽可能是解决方案。
六、未来方向:从机制到临床
1. 多组学整合:结合表观遗传学分析,揭示TDP-43缺失的表观调控机制。
2. 干预时间窗:探索在血脑屏障损伤早期(如β-catenin下降前)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3. 跨疾病共性:验证TDP-43通路是否在帕金森病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同样关键。
4. 人工智能辅助:利用AI模型预测TDP-43相互作用网络,加速药物筛选。
参考文献: Omar, O.M.F. et al. Endothelial TDP-43 depletion disrupts core blood–brain barrier pathways in neurodegeneration. Nat Neurosci (2025).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第三方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信息传播与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联系邮箱lighter@medical-light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