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
房颤的筛查策略包括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对因不同原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和系统性筛查(指对高危人群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系统详细的房颤筛查)。对年龄≥65岁人群应用单导联心电图或联合脉搏触诊、血压计测量进行机会性筛查未显著提高房颤检出率。对年龄≥70岁的无房颤人群进行系统性筛查可显著提高房颤检出率,但根据筛查结果进行抗凝治疗的获益尚存在争议。基于目前的证据,本指南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与非心电模式,前者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后者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和使用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脉搏触诊、血压计测量、非12导联心电图和移动设备检测房颤的敏感性相似,其中脉搏触诊的特异性较低,但由于简单易行,仍然是房颤检测的实用手段。非心电模式检测到可疑房颤时,须另行心电监测方可确诊。已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根据窦性心律心电图识别患者是否有房颤的报道,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对于房颤筛查策略具有颠覆性潜力。
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患者的房颤筛查
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通过连续监测可检出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也被称为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frequency event,AHRE),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AHRE的持续时间及频率在各研究中略有差别,目前的指南和共识建议将持续时间和频率下限分别界定为5min和175次/min。荟萃分析显示,无临床房颤病史的患者若发生AHRE,其发生临床房颤的风险为无AHRE者的5.7倍,缺血性卒中或体循环塞风险为无AHRE者的2.4倍。且CIED检出的房颤负荷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房颤负荷超过1h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比为房颤负荷<1h的患者的2.11倍。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AHRE并明确房颤诊断,以及时调整抗凝治疗决策。对记录到AHRE的患者,需进一步进行临床评估以明确房颤诊断。
卒中患者的房颤筛查
房颤是不明原因卒中的重要原因。荟萃分析表明,7.7%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通过首次急诊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结合多种心电监测手段可在23.7%的患者中发现新诊断房颤。延长监测时间,提高监测频率可提高房颤检出率,但最佳监测方式和时程尚不明确。研究发现,间断进行7~14d的长程动态心电监测,每年累计监测超过28d,对于房颤负荷的评估可达到与置入式心电监测装置(implantable cardiac monitor,ICM)等效的评估能力,因此,对于未诊断房颤的卒中患者,可考虑通过上述方式尽可能地发现房颤并及时进行治疗。
资料来源: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6): 57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