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流行病学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心力衰竭的重要亚型,约占所有心衰病例的50%。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代谢性疾病患病率上升,HFpEF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的发布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诊疗规范。本文将从诊断标准、病理机制、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对该共识进行系统解读。
二、HFpEF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 定义更新
共识明确HFpEF是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心力衰竭(较2021年ESC指南的LVEF≥50%标准一致),并强调需要存在心衰症状/体征和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的证据。
2. 诊断流程
共识推荐采用三步诊断法:
临床评估:典型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和体征(肺部啰音、下肢水肿)
利钠肽水平:BNP>35pg/mL和/或NT-proBNP>125pg/mL
客观心脏异常证据(至少满足一条):左心室肥厚或左心房扩大、舒张功能异常(E/e'≥13,e'平均值<9cm/s)、运动负荷下肺动脉楔压升高(有创检查)
重要提示:需排除非心脏原因导致的症状(如肺部疾病、贫血等)
三、病理生理机制与表型分型
1. 核心机制
共识强调HFpEF是多系统疾病,涉及:心肌细胞僵硬(肌联蛋白改变、间质纤维化)、微血管功能障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心外膜脂肪组织异常
2. 中国特色表型分类
基于病因和合并症,共识提出6种表型:高血压/动脉硬化型(最常见)、肥胖/代谢综合征型、心房颤动相关型、肺部疾病/低氧型、老年衰弱型、右心优势型
四、综合评估策略
1. 基本评估
详细病史采集(合并症、用药史)、体格检查(容量状态、心肺听诊)、心电图(房颤、左室肥厚证据)、胸片(肺淤血、心胸比)
2. 关键检查项目
超声心动图:重点评估LVEF、E/e'比值、左房容积指数(LAVI>34mL/m²)
心脏MRI:检测心肌纤维化(晚期钆增强)
有创检查:可疑病例行右心导管检查(静息PCWP>15mmHg或运动PCWP>25mmHg)
3. 合并症评估
必须系统评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
五、治疗策略更新
1. 基础治疗
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优选ARNI/ARB/CCB)
容量管理:限制钠盐(<3g/天),利尿剂(呋塞米/托拉塞米)缓解淤血
合并症管理:积极控制房颤(节律/室率控制)、糖尿病(SGLT2i优先)
2. 药物治疗突破
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推荐用于所有HFpEF患者(无论糖尿病状态)
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LVEF在"中间范围"(41-49%)患者获益明确
MRAs(螺内酯):选择性用于有明确心肌纤维化证据者
3. 非药物治疗
运动康复:定制化有氧训练(改善峰值耗氧量)
减重干预:BMI>30kg/m²者建议减重5-10%
CPAP治疗:合并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
六、特殊人群管理
1. 老年患者(>75岁):需评估衰弱状态、谨慎使用利尿剂(防电解质紊乱)、SGLT2i剂量可减半起始
2. 合并房颤患者:优先考虑节律控制(导管消融)、抗凝治疗不可或缺(CHA2DS2-VASc评分≥2)
3. 右心衰竭为主者:重点治疗肺动脉高压(如西地那非)、严格容量控制(联合托伐普坦)
七、随访管理与患者教育
1. 随访监测:每2-3个月评估症状、体重、肾功能、每年复查心脏超声和BNP、关注治疗依从性
2. 患者教育要点:每日体重监测(波动>2kg需就诊)、低钠饮食指导、症状恶化预警信号识别
八、总结与展望
2023版中国专家共识系统梳理了HFpEF诊疗规范,主要亮点包括:提出符合中国人群的表型分类、确立SGLT2i的基础治疗地位、强调多系统共病管理。
未来方向:探索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开发针对心肌纤维化的靶向药物、建立中国人群预后预测模型、临床医师应掌握共识要点,践行个体化诊疗策略,以改善我国HFpEF患者的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