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3岁,因"发现血压增高25年,加重2年"来院。
患者25年前因体检发现血压增高,最高可达150/90 mmHg(1 mmHg=0.133 kPa),无明显症状,平素不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具体药物不详),间断测量血压,自诉血压波动在150~160/80~90 mmHg。近2年患者自测血压较前明显增高,血压最高可达230/110 mmHg,降压药物效果不佳,现为明确病因及系统治疗来院就诊。
病程中患者偶有头晕头痛,无天旋地转感,无耳鸣及视物模糊,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饮食睡眠可,二便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增减。
家族中父亲有高血压病史。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温36.5℃,呼吸18次/min,脉搏60次/min,门诊测量右上肢血压185/86 mmHg,左上肢血压180/80 mmHg,触诊双侧桡动脉搏动对称有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60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背部、肾区、脐周均未闻及血管杂音。
二、检查
门诊行继发性高血压相关筛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1 mmol/L(参考范围:2.06~3.10 mmol/L,以下同),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电解质、肝功、肾功、D-二聚体、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前体、甲状腺功能、尿常规、立位肾素及醛固酮水平均未见异常;
检查心电图未见异常,双侧肾上腺彩超未见异常,双侧肾动脉彩超回报主动脉及双肾动脉收缩期加速时间明显延长,频谱低平,考虑存在近心端动脉管腔狭窄;
四肢动脉硬化检测示右上肢血压194/97 mmHg,左上肢血压187/87 mmHg,右下肢血压108/72 mmHg,左下肢血压104/73 mmHg,右侧ABI为0.56(0.91~1.40),左侧ABI为0.54,右侧BaPWV为971,左侧BaPWV为1089,提示可能存在下肢血管堵塞及CoA可能,为继发性高血压提供了病因线索。
后追踪心脏彩超示降主动脉起始处管腔隐约可见,内径约3 mm,该处最大流速505 cm/s,压力阶差(PG)102.16 mmHg( 图1 ),考虑可能为先天性心脏病、降主动脉起始处狭窄(重度),同时存在室间隔增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至此,高度怀疑该患者为CoA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门诊以"继发性高血压"收入心内科病房进一步明确。
入院后进一步完善体格检查,触诊患者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复测四肢血压,右上肢血压189/88 mmHg,左上肢血压197/85 mmHg,右下肢血压110/72 mmHg,左下肢血压115/70 mmHg;
排查感染指标物及风湿免疫相关指标未见异常,同时完善胸腹主动脉CTA,结果示降主动脉起始处管腔重度缩窄,最窄处管腔仅宽约3.2 mm,考虑为先天性病变,其近段管腔增粗,主动脉弓管壁可见少许结节状钙化影( 图2 )。
三、诊断
结合胸腹主动脉CTA结果,明确诊断该患者为先天性CoA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
四、治疗
心脏外科会诊建议行介入手术,患者接受主动脉腔内成形术和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血压较前显著下降,并稳定维持在140/85 mmHg左右,出院前复查胸腹主动脉CTA示胸、腹主动脉显影良好,走行自然,降主动脉起始处管腔略变窄,腔内见网状高密度影,周围见放射状伪影,置入物形态良好,提示手术矫治满意,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图3 , 图4 ),好转出院。
五、治疗结果及随访
支架术后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血压波动在130~140/75~85 mmHg之间,无发作性血压增高及头晕头痛等情况,复查胸部X线提示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 图5 )。支架术后3年随访,患者血压维持在130/80 mmHg左右,无发作性血压增高及特殊不适,复查心脏彩超示降主动脉起始段管腔内最大流速209 cm/s,PG 17 mmHg,降主动脉起始段管腔内血流通畅,心脏结构及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图5 胸部X线图像 介入术后60 d,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
文章来源:张莉,夏彬凤,王茹,等.孤立性主动脉缩窄致继发性高血压1例[DB/OL].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2024(2024-04-17).http://journal.yiigle.com/LinkIn.do?linkin_type=cma&DOI=10.3760/cma.j.cmcr20230928-02007.